• 48阅读
  • 0回复

日喀则县近百分之七十适龄儿童入学 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所小学,现在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一百六十八所,基本上实现了队队有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5
第3版()
专栏:

  日喀则县近百分之七十适龄儿童入学
  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所小学,现在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一百六十八所,基本上实现了队队有小学
据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电 西藏日喀则县现在已有近百分之七十的适龄儿童入了学。全县从城镇到农村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一百六十八所,基本上实现了队队有小学。
解放前,在封建农奴制度的反动统治下,日喀则县没有一所小学。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这里于一九五三年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小学。民主改革后,又陆续办起了一批学校和扫盲识字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日喀则县的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带领群众深入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促进了小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大批翻身农奴的子女走进了学校。
日喀则县的小学以前大都集中在城镇和较大的村庄。为了让农牧民的子女上学方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县采取多种形式,坚持集体办学,在广大农牧区办起了全日制、半日制和轮日制小学,并在偏僻的山村和牧场举办了巡回小学,把学校办到了翻身农牧民的家门口。
各学校认真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充分利用社、队的会议室、文化室和群众空余的房子作教室。师生们坚持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努力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同时自己开荒种地、拾柴、采药、编筐子,培养劳动习惯,增加学校的经费收入,节省开支。
这个县的各个学校,经常请翻身农牧民来校给学生上阶级教育课,去。教育青少年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上文化课时,注意结合实际学习写便条、写收据和有关丈量土地面积、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立即运用到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去。(附图片)
随着各民族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得到了大普及。图为云南省富宁县果布小学学生在听课。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