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兴凯湖畔新渔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7
第4版()
专栏:

  兴凯湖畔新渔歌
兴凯湖是一个淡水湖。西靠完达山麓,东注乌苏里江,水域宽阔,是发展渔业的天然场所。来自各地的下乡知识青年,在老渔工的带领下,在这里扬帆捕鱼,养殖鱼种,谱写出一曲曲新的渔歌。
知识青年、捕鱼工吴东斌成长的事迹,就是其中的一曲。
一九六九年,小吴来到了捕鱼队。他望着宽阔无边的湖面和白帆点点的捕鱼船,联想起自己在松花江上划舢板游戏的乐趣,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实际却与他想的不一样:渔船离开湖岸不远,随风卷起的波浪便不停地拍击船舷,弄得小船激烈地晃动起来。小吴渐渐地失去了原先的兴趣,只觉得头晕目眩。出湖回来后,小吴浑身象散了架似的,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天,脑海里泛起了层层浪花:干这活有危险,这可不比松花江上划舢板,以后不能再出湖了。
老渔工们从小吴的谈吐中,摸清了他的思想脉搏,就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教导,并语重心长地说:“风平浪静哪能锻炼人?革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要敢于迎着风浪闯!”这些话,说得小吴有了心劲。不久,他鼓足勇气,又出湖了。虽然这一次和上一次一样,头晕,呕吐,但他咬紧牙,还是闯了过来。在老渔工的带领下,小吴经风雨,见世面,逐渐适应了湖上作业,经得起摔打了。
一天早晨,小吴和渔工孙世洪在近湖溜网。当溜第三片网时,湖面起了风。为了多捕些鱼,他俩不顾风吹浪打,坚持战斗。过了中午,风越刮越猛,湖水随风卷起了四、五米高的巨浪,不断向小船扑来。船被颠簸得忽而跃上浪尖,忽而跌入谷底,随时都有翻倒的危险。这样大的风浪,小吴自从在湖上作业以来,还是第一次经历。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勇敢地同风浪搏斗。他一面协助孙世洪把稳舵,拨正航向,一面又来到船尾,奋力推桨前进。经过几小时的战斗,终于使船安全靠了岸,保住了船舱里的鱼。
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不仅使小吴取得了驾驭风浪的经验,也使他掌握了一套湖上捕鱼的本领。几年来,他还不断地摸索捕鱼规律,学会根据气候、风向、鱼情来制定作业方案。每年夏季,兴凯湖常刮南风,有时一连刮上几天,渔船出不了湖。小吴和有经验的老渔工一起观察、研究,发现起风时间一般都在早上八、九点钟。他们便改变出湖时间,每天清晨三、四点钟就出湖,等起风以后再顺风往回赶。去年,小吴作业的渔船超额百分之三十三完成了全年捕鱼任务,受到领导的赞扬。
知识青年在捕鱼工作中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对渔业生产的认识也一步深一步。他们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努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黑龙江东部沼泽地多,气候寒冷,开化期短,当年孵化的鱼苗当年长不成“商品鱼”,影响了这个地区渔业的发展。养鱼班的青年们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党支部和老渔工的指导下,头年孵出大量鱼苗,封冻前放入深水池越冬,第二年春天放入养鱼池饲养,长到二寸左右以后,再出售。这样,就为各个养鱼单位争取了几个月饲养期,可以做到当年投放鱼苗,当年长成“商品鱼”。在试验中,他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鱼苗吃食少,生产长,他们就请教老渔工,把过去用生豆浆肥水改为用熟豆浆肥水,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快了鱼苗生长。今年,他们为兄弟单位供应鱼苗二百七十万尾。秋后,长成的商品鱼一般都在半斤以上,最大的有二斤三两,为黑龙江东部沼泽地区发展浅水养鱼做出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