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靠马列主义,靠实事求是——中共广东省海丰县委领导群众大打农业翻身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8
第2版()
专栏:

  靠马列主义,靠实事求是
  ——中共广东省海丰县委领导群众大打农业翻身仗
海丰县原是汕头地区的低产县。两年来,海丰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大打农业翻身仗,全县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由七百五十斤上升到八百七十斤,总产增加百分之十七;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甘蔗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七○年增加了一倍,渔业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三。今年粮食生产又是一派丰收景象,渔业、甘蔗、生猪、黄麻的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实事求是 确定主攻方向
为了改变海丰的落后面貌,一九七○年,县委提出了一个规划:动员十万人,奋战二、三年,在红海湾内的马宫海围海造田六万亩。围绕这个问题,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大辩论。赞成县委规划的人说,海丰地处南海之滨,向海要田,潜力很大,来一个“大动作”,可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不同意的人说,海丰水利没过关,粮食产量低,应该先下功夫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规模围海造田不是当务之急。
谁对?县委成员到基层继续征求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意见。大家算了三笔账,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围垦马宫海的规划确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是围海工程规模大,投资大,当前作不到;二是现有水利条件差,全县五十多万亩耕地中有十五万亩没有水利设施,十万亩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还有七万多亩咸潮田未改造。只顾围海,不顾水利,是“痒的不搔搔痛的”,花了力气也解决不了海丰的实际问题。
群众的意见,引起了县委的深思。为什么会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原来海丰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粮食亩产总是在六七百斤上下徘徊,人们说是“地处南海之滨,产量却在长江北”。形势逼人,大家决心要打一场农业翻身仗。但是这仗怎么打法?心中无数。过去徘徊不前,缺乏干劲,是右倾保守;如今不顾客观条件,想一口“吃”掉一个大海湾,则是盲目蛮干。
于是,县委向群众作了自我批评,撤销了大规模围海造田的规划。针对水利配套跟不上,堤围防潮能力低,部分内涝未根治和农田土层浅薄等弱点,重新拟订了一个以抓好水利配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为主要内容的规划。
新的规划集中了群众意见,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一九七一年,全县扎扎实实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完成了八百万土石方的工程量,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十一万多亩,平整土地五万亩。公平公社有个双堆大队,一千七百亩耕地仅有五百亩水田,由于搞了配套工程,晚造产量比上一年晚造猛增一倍多。海城公社的北平大队,是个内涝区,高低不平,高的灌不上,低的排不出;经过开沟筑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一年大变样。
    因地制宜 学会“量体裁衣”
就在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扎扎实实进行的时候,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
一天,县委常务委员李诗德和陈金全来到沿海的东风公社,发现这里的社办围海工程,一段已偃旗息鼓,另一段,参加劳动的群众也稀稀拉拉。原来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看不到了。什么缘故?他们一了解,原来是这个公社的领导干部,看到县里围垦马宫海的计划“下马”了,以为东风公社也不能例外,准备“收缩”、“下马”。
全县不搞围海造田,东风公社要不要跟着下马?
多年来,东风公社的海滩、山头,他们来回踏了不知多少遍。这里的实际问题,他们是清楚的。他们和公社干部坐下来一起谈历史,摆现状,越摆越说明公社的围海造田工程停不得。第一,这里人多地少,每人只有六分多地,向海要田,是一个重要出路。第二,这里围海的条件特别好,大片海滩是浅水泥滩,平坦肥沃,一围起来,就是理想的“门口田”。第三,这里围海造田有经验,一九六九年,曾经搞过一个小型围海工程,一下子就扩大耕地面积六千五百亩。总之,东风公社围海造田,有必要,有可能。
一只小船载着李诗德、陈金全和东风公社的干部,来到围海工地上。李诗德对公社干部说:“应该办而且能办到的,我们不带领群众去办,这同样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右倾保守啊!”
东风公社的围海工程又重振旗鼓大干起来了。光是新村大队就围了三百亩,使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
东风公社的事实,使县委体会到:打农业翻身仗必须划清实事求是同右倾保守的界限;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学会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能胖子、瘦子、高个、矮个一剪子裁。
此后,县委既从全县实际出发,确定全县生产建设的主攻方向,又注意按照不同地区的特点,分类指导,引导各公社确定自己生产建设上的主攻方向。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全局与局部、长计划与短安排的辩证关系。沿海人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很有必要,可以围海造田;山区长年干旱,应该修山塘,建水库;丘陵地区,“和尚”山头多,水土流失严重,应该封山绿化,保持水土;平原低洼地区,内涝较重,应该开沟填洼,掺沙改土。
县委领导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蹲点,总结和推广了一批因地制宜改变生产条件的典型。现在,全县各种类型的地区,生产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到群众中去“求是”
海丰县委领导成员在实践中坚持做群众的小学生,到群众中去“求是”。
公平水库,位于这个县的北部山区,是一九六○年建成的蓄水一亿六千多万立方的大型水库。按实际水量可以灌溉耕地二十五万亩;但由于配套工程跟不上,只灌溉了北部、中部十一万五千亩耕地,东南沿海十三万亩耕地严重缺水。群众说:“公平清水四处流,沿海用水贵如油。”他们天天盼,夜夜想,希望有朝一日“北水南调”,用到“公平水”。从公平水库送水到东南沿海,大山挡道,灌渠线路该怎么走?一九七一年秋,县委书记王玉田、副书记陈光奎带领水利部门的负责人,踏勘了从北到南的山山水水,打算让灌渠穿过东部的大德山,通到沿海。但是,勘测小组一测量,认为此路不通:大德山是花岗岩石头山,前临大海,后连高山,地势险峻,要在临海峭壁上劈开一道近万米长的明渠,施工困难。有人提出,不如从中部的鼎盖山穿山而过。但是,要打二千二百米长的山洞,施工也很困难。
一天中午,县委领导成员来到向阳公社大化大队,同当地群众和水库管理人员一起,研究找寻更合理的渠道线路。向阳公社赤沙水库管理员许孝乐提出:采取“串瓜”办法,让灌渠穿过赤沙水库,渠道连水库,水库当渠道,就可以避开高山,也不用挖隧道。他的话打开了大家的心窍。他们联想到县内的中部、南部还有四个小水库,让灌渠把几个水库串在一块,山洪暴发时节,五个大“瓜”分担蓄水任务,可以大大减轻水渠压力;天旱缺水时,又是五个“加油站”,给灌渠不断补充水源,提高抗旱能力。这样干,的确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一九七二年九月,全县有三万多人上了工地。他们决心用双手劈开三个山,搬走九座岗,填平十个大山坑,把清澈的“公平水”送到南边,让公平水库的灌溉面积扩大一倍。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和鼓舞着县委领导成员,使他们在向群众“求是”的过程中,不断洗刷唯心精神,改进领导作风。
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海丰县委领导成员重温了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回顾了两年来的实践,感到格外亲切。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