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我们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0
第2版()
专栏:

  “我们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
在一次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湖南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任岳凡作的《水稻栽培和培育良种》的经验介绍,引起了到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们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大家说他讲得有理论有实际,称赞他和工农相结合在科学实验中取得的可喜成就。
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是湖南省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农场通过引种繁殖和自己培育,共调出水稻良种二百八十多万斤,除了在本省的许多地区推广种植外,还推广到江西、浙江、广东、湖北、江苏等地。
一九五七年,任岳凡从长沙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一九六一年调到新田县示范繁殖农场。开始,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任岳凡心里有个“小算盘”。他弄了许多水稻品种,一个人进行试验,盼望有一天能培育出象玉米粒那么大的稻谷,成为有名的种子专家。但是,事与愿违,年复一年,他的试验并没有成果。一九六四年,农场工人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为革命种田的高昂热情,使任岳凡很受感动。他对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深深地感到,同工人们的思想境界相比,差距太远了。在农场党支部和工人的帮助下,任岳凡端正了工作和学习的方向。
随着新田县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社员群众迫切要求农场提供更多的良种。如何加速良种繁殖的进度呢?一九六五年,农场从外地引进“农垦五八”晚稻良种,任岳凡按照一般良种培育方法进行种植,结果每亩只收三四百斤。有人说,“农垦五八”的老家远,不适宜在新田县种植。果真是这样吗?任岳凡到工人中请教。农场工人们告诉他,这个良种不是不能种,而是我们没有种好。他们领着任岳凡到自然条件和新田相仿的宁远县参观,看到那里种的“农垦五八”长得齐崭崭,丘丘高产。从和社员们座谈中,任岳凡弄清了原来自己没有按照这个良种的特性进行种植,所以变成低产。他吸取了这个教训,学习了宁远县群众的丰产经验。从一九六六年起,农场种的“农垦五八”就大面积高产,并且很快在全县推广开来。
“农垦五八”的丰收,使任岳凡得到了很大启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无穷的。从此,他注意拜群众为师,把小块田的试验和大田生产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书本知识和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多种多样的水稻品种的对比试验和早稻晚稻品种的搭配试验。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和工人们一起选育出二十五个适合当地栽培的早稻和晚稻高产良种,在全县推广,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条件。一九七○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就跨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调动了任岳凡搞好科学实验的积极性。他意识到,农业生产有区域性,从外地引进良种进行试验、繁殖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应当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生长的良种。在农场党支部的支持下,任岳凡决定用贫下中农欢迎的“矮脚南特”籼稻和“农垦五八”粳稻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他和工人、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一边翻阅有关书籍,一边进行杂交试验。第一次杂交的一百株禾穗都失败了,他们没有灰心,又作第二次试验,好不容易结出了三粒杂交种子。这三粒种子,培育一代,鉴定一次,选择,繁殖,又选择。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培育成功一个成熟期早、株型紧凑、籽粒多而饱满的早稻良种——“新农一号”,受到广大社员和干部的欢迎。
几年来,任岳凡领导的“三结合”小组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先后培育出八个早稻和晚稻的新品种。
任岳凡在和工农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一九七○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担任了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不居功,不骄傲,继续刻苦地攻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努力改造世界观。农场的工人们说:老任没有架子,和我们合得来,我们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