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渍水桶”变成“金水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0
第4版()
专栏:

  “渍水桶”变成“金水桶”
湖南洞庭湖滨的华容县景港公社,地势低洼,堤围水抱,以前是个有名的“渍水桶”。
一九六九年夏天,景港出现了一场少见的大暴雨,一夜之间,全公社有两万多亩水稻受淹。公社党委书记胡炳先的心情很沉重。这几年,早就想修一条协和干渠:第一次刚要动工,有人反映说渠道线上的住户思想不通,就决定把线路往右边偏一偏。但是右边线路上也有人家,又考虑朝左边移一移。就这样左右摇摆整三年,渠道没有修成。受灾,教育了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群众。公社党委“一班人”决心改变“办事不落脚”的作风。他们到一个一个生产队去调查研究,一次一次地修订改变“渍水桶”面貌的规划,带领干部和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全社共开挖出大的渠道三十九条,全长二百七十八华里,兴建涵洞五百二十处,完成的土石方相当于前十八年水利建设土石方的总和,旱涝保收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五。
这个公社湖区的几个大队,田多人少,向来只种一季稻。能不能全面推广双季稻呢?公社党委副书记毛长生带着行李,在五爱大队第九生产队住下来,跟队干部和社员们同劳动、同商量、同学习,逐步解决了这个队全面推广双季稻的劳力、肥料、季节、种子、育秧等一系列问题。一九七○年,这个生产队的水田全部种上了双季稻,当年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去年又超过千斤,全队平均每人向国家交售粮食一千一百多斤,成了全公社对国家贡献粮食最多的一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的经验很快在五爱大队和全公社开花结果。去年,景港四万多亩水田全部种上了双季稻,并实现了良种化。全社粮食平均亩产九百三十七斤,比一九六九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六。
今年八月,公社党委副书记彭绍南到田间了解晚稻虫害情况,发现有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因为还处于幼虫阶段,隐藏得很巧妙,不少干部和群众没有觉察到。彭绍南把大队干部领到田头,让善于捉虫的干部在现场捉给大家看,并且讲了防治方法,强调了干部熟悉生产、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由于公社党委改变作风,在全社带起了一种办事讲究实效的好风气,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使景港的面貌日新月异。过去的“渍水桶”,正在变成五业兴旺的“金水桶”。今天,这里渠成网,树成荫,粮棉增产;猪场、鸡场、鸭棚、渔场、莲场也蓬勃发展。全社办起了七十七个社队企业,多种经营收入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