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现有水利工程大有潜力可挖——江西省余江县白塔渠改进水利管理工作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1
第2版()
专栏:

  现有水利工程大有潜力可挖
——江西省余江县白塔渠改进水利管理工作的体会
江西省余江县白塔渠的管水人员,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管水,依靠群众管水,越管效果越好。工程灌溉面积由原设计的七万二千亩扩大到十五万八千亩;灌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灌区的下游是怎样变成“上游”的?
在通常的情况下,河流的水量总是下游比上游要多;但是,引水灌溉工程恰好相反,总是上游的水量比下游要多。白塔渠就存在着这种上下游水量的差别,存在着上下游用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程度,随季节和旱情的不同而不同,愈是忙季愈突出,愈是干旱愈严重。耕地面积扩大了,需要的水量大大增加了,上下游的矛盾也显得更加尖锐。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开始他们认为,只要勤巡逻、勤堵漏、勤灌浅灌、节约用水就可以了。但是,尽管管水员风餐露宿,日夜上阵,仍然不能解决大的问题。原因何在?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打开了管水员的心窍。他们认识到,节流虽然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主要的办法应该是开源。
白塔渠的同志深入灌区,调查研究,寻找水源。他们发现东渠灌区下游旧水系上的那些老沟老港里,常年有一股水流进了白塔河。这股水是上游渠道、田坂里的渗水、漏水、溢水汇积而成的,但“港里水汪汪,田里用不上”,有人称这是用不上的“废水”。白塔渠的同志认为,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废与不废,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只要我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变废为不废,“用不上的水”也可以把它用起来。他们同群众一起,分别在两条老港上堵起了两个水闸,把潢溪公社五个大队渠道和田坂渗漏的零点五个流量的水回收返田,为东渠下游的倪夏、塔州两个大队的农田补充了水源。后来他们又在朝阳大队一条老港上筑起一座拦水坝,回收了零点五六个流量的渗漏水,增加了东渠下游的水源,基本上保证了二千多亩新开荒田的用水,还改善了下游六千多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白塔渠管理局在全灌区推广了这个经验,依靠群众,大搞“万水归渠,废水返田”。先后在三条干渠中下游地段建筑了十七个“废水返田”的水闸和水坝,共回收一点七八个流量的渗漏水,增加了灌区下游的水量,解决了上下游用水的矛盾。广大群众高兴地说:“双手巧把废水收,渠道四季水长流,毛泽东思想威力大,灌区下游变‘上游’。”
    小流量是怎样灌溉大面积农田的?
一九七一年,余江县遇到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全年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一半。到九月上旬,白塔河水量大减,三条干渠总的进水量只有五点零三个流量。通常,一个流量只能灌田一万亩,五点零三个流量如何灌溉全灌区十五万亩农田呢?
在这样严重的干旱面前,有的人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他们说:“有多少米煮多少饭,有多少水灌多少田,水少田多没法办。”
真的没法办吗?他们分析了全灌区的情况,认识到,五点零三个流量要灌溉十五万亩农田,如果同时分开灌溉,确实有困难;但只要把三条渠道的水量集中起来,实行大轮灌,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夺得抗旱斗争的胜利。
当时有人想不通,他们说:“白塔渠水量没有增加,轮灌不轮灌还是一样。”大家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指出轮灌不轮灌大不一样。如果“分兵把口”,三条渠道平均分配水量,每个流量每天可进水八万六千立方,五点零三个流量,每天进水为四十三万多立方;以十五万亩农田计算,平均每亩每天只能灌两个多立方,这点水在渠道里只是薄薄一层;加上流程长,蒸发量大和其他水量损耗,就难以把水放到田里去,下游十万亩禾苗就有旱死的危险。如果把五点零三个流量的水集中起来,实行三条渠道轮灌,一天灌五万亩,三天就可轮灌一次。水量多,流速快,平均每亩田每三天就可以得到八个立方的水量,保证每亩田第一天灌水,第二天有水,第三天缺水,第四天又可以灌到水,使十五万亩田都不受旱。就这样,白塔渠的同志,在严重干旱的关键时刻,采取三条渠道大轮灌的办法,化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又变局部优势为全局优势,全灌区十五万亩农田保证了丰收。
    老工程是怎样发挥新效益的?
早在一九五七年,白塔渠就达到了灌田七万亩的设计效益。在以后的几年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有人认为,这座工程的效益已经“到顶”了。
白塔渠的同志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了“效益到顶”的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认识到,不怕工程老了,就怕思想守旧。把现有效益看成是最高标准,把工程设计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就是否定进一步认识自然和补充、修改设计的可能性。
认识提高后,他们大搞工程配套,大挖工程潜力,千方百计地使老工程发挥新效益。马荃公社杨柳大队有两百四十多亩高田,紧靠白塔渠西渠;可是因为田高水低,不能受益。起初,他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兴建一个抽水机站。以后经过调查研究,实地勘察,改变了建抽水机站的方案。他们延伸了上游支渠,就解决了这片高地的灌溉问题。平定公社岭背汪家也有两百多亩田,与白塔东渠灌区只有一沟之隔,却用不上白塔渠的水,年年受旱。他们满怀为人民利益管水的热忱,在沟上架起渡槽,把水送了过去。
白塔渠的同志尝到了大挖工程潜力的甜头,经常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工程设计不完善的地方,采取补救措施,把工程潜力一挖再挖。西渠系统的石落坝,原进水零点八个流量,灌田五千亩,水多田少,经常有零点三个流量的尾水白白流走。他们在这里架设了一座三十米长的渡槽,挖了一条两里长的傍山渠道,把这股水引进了西干渠的下游。以后,又扩大了渠道进水口,把进水量增加到一点八个流量。这样,共为西渠下游增加了一点三个流量的水,扩大和改善了灌溉面积一万三千多亩,等于新建了一座灌田万亩的水库。
十几年来管水的实践,使白塔渠的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对待管水工作中各种矛盾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才能逐步掌握水的规律,取得管水的自由。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