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微山湖水上山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1
第2版()
专栏:

  微山湖水上山岗
在江苏省铜山县柳泉公社,一条六十三里长的向阳渠,盘旋在天柱山下岗峦起伏的岭地上。微山湖水通过高扬程水泵流进这条渠,跨峡谷,穿隧洞,绕过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山梁。巍峨耸立的一、二级扬水站,飞架两山之间的三十八孔悬渠大桥和一千八百米长的红旗洞,巧夺天工。柳泉人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用自己的双手把湖水送上山,结束了干旱缺水的历史。
    喝令湖水上高山
柳泉公社地处丘陵山区,紧靠微山湖边。“山上洪水湖里流,地里庄稼旱焦头,翻山越岭去挑水,滴滴水珠贵如油。”全公社六万一千亩可耕地,有四万亩在山坡上,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后,这里的群众打井、挖塘、筑坝,兴办了一些水利工程;但是,干旱缺水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好的年景亩产也不过三百斤。全公社几乎年年靠国家供应粮食。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公社革委会广泛发动干部、群众讨论怎样改变低产面貌。大家说:“农业生产上不去,主要矛盾是缺水。要彻底解决这个矛盾,非得引微山湖水不可。”有的人听了摇头说:“山高水低工程大,一个公社缺这少那,能干得了吗?”公社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带领干部、老农和水利技术人员,爬山越岭,勘察测量,调查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劈山引水方案。一九七○年十一月开工了。
修建四十五米见方、十三米深的一级扬水站机塘,是一个硬仗。机塘座落在山坡上,脚下全是含铁质的岩石,十分坚硬,一锤下去,火花四溅,只留下一个白点。塘内铁锤挥舞,钢钎转动,小伙子甩掉棉衣赤膊干。姑娘们穿着单衣,抬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沿着峭壁上“之”字形的小道向上走。没有脚手架,大家就在腰间系根绳子,凌空作业。没有炸药,民工们就自己动手造;没有石灰,民工们就自己动手烧。烧石灰没有煤炭,就开了两对小煤窑。
    群策群力建悬桥
把微山湖水从一个山头引到另一个山头,中间有一道五百五十米长的峡谷。要在峡谷里建造一座悬渠大桥,是一个艰巨的工程。
公社党委和革委会把总设计任务交给石工戚光华和他的战友们。人多出智慧,他们终于完成了多孔拱形悬渠大桥的设计。老戚用小石头在地上画了许多条条杠杠,民工们看了心里却明明白白。
大姚山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峡谷深处,红旗如林,战歌嘹亮。民工们顶风冒雪,扛石块,刷料石,紧张地为悬渠大桥备料。一个新的困难摆在人们面前:建三十八孔悬渠大桥,至少要用一百多立方米的木头做桥胎。这么多的木头上那去找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老石匠刘广英说:“咱们柳泉这地方,满山遍野都是石头。没有木头,就用石头!”
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成千上万的干部和社员群众来到工地,车拉,人抬,肩扛,手搬,填桥胎用的七千多方石头很快就备齐了。整个工程没有用一根钢筋,一寸木材,一副脚手架。在建筑拱形桥孔的关键时刻,辛家大队十二个民工、六副抬子,每天抬四十多万斤料石、黄沙和灰泥,上上下下,要跑五十多里路。柳泉人民吃大苦,耐大劳,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这座悬渠大桥,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一锤一钎凿隧洞
微山湖水顺着向阳渠,流到西堡山,就被挡住了去路。为了把湖水继续向南送,柳泉人民决心在西堡山腰打通一条长一千八百米的红旗洞。
他们先在山上打了几十个井口,然后分几十个班在山肚子里同时打洞。一千二百人分别在八十九个作业面上干,要不偏不斜打在同一条直线上,难度很大。民工们动脑筋,找窍门,摸索出“吊石”、“听音”等测位定向的土办法,攻下了技术难关。隆冬天气,雪花飞舞,洞口、井壁挂满了尺把长的冰凌,隧道里却是热气腾腾。西堡大队“红色娘子军班”的姑娘们主动请战,独当一面,在十六米深的直井下打通十五米长的隧道。洞内空间狭小,挥锤掌钎很不顺手。但姑娘们却越战越强,很快适应了洞内作业。
西堡山地质结构复杂,土石交加。高皇大队的工段净是黄泥裹着孤石,三天两头塌方。大队党支部委员、民兵营长张光清挺身而出,带领七名民兵组成排险队。他们吃力地在悬崖上攀登,爬上去,跌下来;跌下来,再爬上去,险石终于被征服了。
柳泉人民经过两个冬春的战斗,共开挖和垒砌九十六万土石方,修筑大大小小桥涵闸洞一百七十多个,修通了向阳渠,浇地二万五千亩。今年,在遇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业仍然获得了大丰收,粮棉亩产一举超过了《纲要》指标。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