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大企业也要打“小算盘”——记开滦煤矿林西矿勤俭办矿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6
第2版()
专栏:

  大企业也要打“小算盘”
——记开滦煤矿林西矿勤俭办矿的事迹
林西矿是开滦煤矿的一座大型矿井,连续四年,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做到了高产量,低消耗,低成本。几年来,仅是超计划增产的煤炭即达六十一万多吨。每生产一万吨煤消耗的坑木,逐年减少,今年一至十一月份比一九六九年同期约减少百分之七十点六。生产每吨煤的成本,也逐年下降,今年一至十一月份比一九六九年同期约下降百分之七点二,比全开滦矿区平均每吨煤的成本低了百分之二十左右。今年一至十一月份上缴利润也比一九六九年同期约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七。林西矿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大企业也要打‘小算盘’”。
    通过算“小账”提高觉悟
这个矿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也是有过斗争的。
矿革委会成立后,根据毛主席一贯教导的精神,带领广大职工,既从大处着眼,努力增加生产;又从小处着手,厉行节约。可是,也有的职工,不以为然,说什么“矿这么大,煤这么多,何必打这种‘小算盘’呢?”领导上就发动职工群众算了几笔“小账”,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向全矿职工进行了一次思想和路线教育。
荆笆棍:是一种几两重的小木棍儿。过去,在井下丢几根这样的小木棍,不算什么。去年,全矿提出多回收、多复用荆笆棍的倡议以后,一年之间,从矿井下拣回来的荆笆棍,价值就达九万二千元之多。
浮煤:是采煤以后,散失在掌子面上的散碎煤。过去认为,机器一开,煤山煤海,丢几锹浮煤,又算得什么。可是,有几个采区提出“精采细收,斤两不丢”的口号,工人们自动把采后丢下的浮煤一锹一锹地从掌子面打扫出来,有的一天扫回几十吨,有的一天竟能扫回几百吨之多。
废油:机器设备上使用过的废机油,过去滴嗒下来就浪费了。后来,工人们在机器旁边放个小桶,把废机油一滴滴地回收起来。几年来,从回收的废油中提炼出十三万多公斤好油,为国家节省资金五万二千元之多。
这一笔笔激励人心的数字,深刻地教育着每一个职工,使大家懂得了:“小算盘”的意义可真不小,大企业也要打“小算盘”。打不打这种“小算盘”,是关系到执行不执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大事。
    精打细算渐渐成了矿风
职工们有了觉悟,也就有了行动。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算盘打了又打,潜力挖了又挖。
一天,几个老工人蹲在水沟旁,捧起一捧从洗煤厂流出的黑水,一会,手心里便沉淀下薄薄的一层煤粉。他们看着手里的煤粉,想着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教导,决心把流失的煤重新收回,让黑水再变清水。于是他们自己动手拣来了碎砖乱石,在原有的沉淀池下边,又修了四个大沉淀池,一年回收煤粉十二吨多。后来,几个老工人又把煤粉炼成焦炭,供井口冬季取暖使用,每年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好煤。
在林西矿的坑木厂里,多年积存下来的锯末堆得象座小山。矿上有的老工人为了把这一堆废锯末利用起来,提出:“身居煤海烧锯末,节约煤炭为人民”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制成了烧锯末的炉子,很快在一些生产辅助单位和机关推广,两个冬季,为国家节省了三千六百多吨好煤。
坑木厂的工人,学习利用锯末节约煤炭的精神,努力少出锯末,节约木材。他们把圆锯换成了带锯,把大锯口改成了小锯口,使原来只能锯四块板的木料,锯出了五块板。
过去,林西矿生产需要的几百种工具、器材,完全依靠外面加工。以后工人们从打“小算盘”中得到启发,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修建了一座修旧利废综合加工厂。几年来,他们修复利用了五百多种废旧物资,有二百来种工具器材基本上实现了加工自给。一年就为国家节约五十多万元。
这样,打“小算盘”的勤俭节约活动,日益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卸煤车工人拿起了小笤帚,卸完了车就把车底上沾的煤,打扫得干干净净。修补胶鞋的工人,把锉下来的胶末,积攒起来,掺上生胶再用。后勤工人也推上“节约车”,把一根根废铁梁,一把把精煤,一截截坑木桩头,回收起来。去年一年,光从井上井下回收的废钢铁就有一千一百多吨。
这个矿不仅用打“小算盘”的精神厉行节约,还用这种精神充分利用资源,直接增加生产。他们在打“小算盘”的活动中,进一步批判了过去对待国家煤炭资源“吃肥丢瘦”的思想,提出“吃薄煤层,啃瘦骨头”的倡议。矿上有个采煤工作面,最矮的地方,只有零点四米,而且上有顶水,下有底水,开采十分困难,过去被判了“死刑”。通过打“小算盘”,工人们决心把这个判了死刑的采煤面复活起来,为国家节约资源,增产煤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采出这个薄煤层,使原煤回收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一年多时间,就为国家增产了十万吨煤炭。为了吃薄煤层,这个矿专门成立了一个“啃瘦骨头”的采区,今年一至五月份,薄煤层的产量占了全矿原煤产量的四分之一。
    干部和老工人做出榜样
林西矿群众跟着干部的脚印走,新工人跟着老工人的脚印走,勤俭节约的风气不断发扬光大。
矿革委会委员韩章林穿的胶靴,已经补了二十多块补钉,变成一双“百花”靴了。一次,他又拿着去补,补靴工人看着实在不好再补了,劝他领双新的。他却意味深长地说:“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也要靠大家节约来积累,我们少领一双靴,就能节省几元钱,可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补靴工人只好把这双“百花”胶靴又设法补了一次。
干部这样做,老工人也是这样做。有一次,一个青年工人去领弯灯。老工人、工具保管员刘合拿出刚修好的三个旧灯,这个青年工人一看是旧的,转身就走了。刘合赶忙拿着这三个弯灯去找那个青年工人。青年工人说:“开滦煤矿这么个大企业,你为什么老打这种小算盘?”刘合耐心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勤俭办工厂’,这个‘小算盘’不光我打,你也应该打,大家都要打,才能加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席话说得那个青年工人开了窍,高高兴兴地领上旧弯灯,临走时还向老工人表示:今后一定要注意节约。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