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汤河岸上的勤俭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6
第2版()
专栏:

  汤河岸上的勤俭之花
在河南汤河河畔,有一个勤俭办企业的先进单位。几年来,为国家节约开支五万多元,连年超额完成上缴利润指标。这就是汤阴县电信局。
去年,上级批准电信局盖一座机房。造了一个预算,需要投资两万一千元。电信局的同志们想,总路线精神要求多快好省,盖机房能不能再省一些呢?于是,他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建筑材料自己运,一些粗活自己干,终于节约投资三分之一以上。
为了给国家节省木料,一九六九年局里办起了一座水泥杆厂。这已经够省的了,但是,他们省上还要加省,设法用旧钢丝绳代替钢筋。一次,机线班副班长刘世杰和机线员黄学忠,到山西太原去购料,听人介绍,某矿区附近堆放矿碴的一个山沟里,十几年前放着一团旧钢丝绳,可现在早已埋得无影无踪了。他们赶到现场,计算了一下,要找人挖出那些旧钢丝绳,仅工费就需一千多元,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动手干。局里组织了刨料小组,十冬腊月开进了山沟。大家顶风冒雪,披星戴月,用双手扒开一层层乱石,用道轨砸断一截截钢丝。经过二十几天的劳动,十几吨钢丝绳终于拖出来了。大家正是以这样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三年光景自制了一千三百多根水泥线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这个局的广大职工,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养成了一种坚持点滴节约的风气。磁头绝缘性差了,长途线路上不能用,就在短途线路上用;通讯线路不能用,就支援给农业办电用;办电也不能用的,就把铁棒取下来给国家做其他用。维修外线时解下来的旧拉线,挑出好的,制卡钉用;次的,给工厂作焊条用。话务班的同志用一支铅笔也精打细算,不肯随意丢掉,一直用到捏不住为止。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