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繁荣兴旺的山区圩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7
第2版()
专栏:

  繁荣兴旺的山区圩日
从百色城东北行六十多公里,有一个传统的圩场——龙川圩。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县龙川公社的所在地,聚居着壮、汉、瑶各族人民。这里是个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村寨分散的边远山区。但是,每逢圩日,却十分热闹。
十二月三日又逢圩日,公社商业部门在这里举办了一次物资交流会。参加的群众有八千多人。这天,正逢雨后初晴。一清早,小圩场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了。今年战胜了严重干旱夺得粮食和多种经营增产的各族社员,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肩挑马驮着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圩场。在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交售各种农副土特产品的社员越来越多。上午九点多钟,整个市场已经是人欢马叫,各种鸡鸭蛋品,猪牛马匹,蔬菜水果,兽皮药材,日用百货和竹木农具等,摆满了市场的每个角落,整个圩场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龙川圩解放前在地主、奸商和官匪的把持下,成了酗酒聚赌、传播封建迷信、勒索群众钱财的场所。那时候,贫苦农民出售十斤桐果,还买不回一斤盐巴,用三张兽皮才换得一盒“万金油”(清凉油)。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龙川圩场进行了多次整顿和改造,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又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商业委员会,加强了对市场的领导。龙川圩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成为生产队和社员群众交流物资的场所。
为了开好这次物资交流会,龙川公社党委和商业部门很重视做好会前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早在十一月份,他们就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向社员群众宣传举办物资交流会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供销社还派出职工到生产队去边组织货源,边协助生产队开展路线教育,合理安排劳动力,及时对一些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加工和采摘。物资交流会这天,许多生产队都组织了人力畜力,向国家交售土副产品。
在经营鸡、鸭、生猪和竹木农具的市场上,显得格外热闹。一笼笼“呷呷”叫的肥鸭和滚瓜溜圆的猪仔,吸引着广大顾客。
今年,龙川公社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都获得较大的发展。龙川大队第九生产队,通过开展路线教育,划清了开展正当的副业生产与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仅养鸭一项,除社员私养外,生产队今年集体饲养了三百多只。这一天,生产队长隆宝玉亲自带领社员挑了一百多只肥鸭来参加交流会。
这一天,供销社的生产资料和食品门市部以及百货商店,也是挤满了群众,营业员热情而忙碌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顾客。
这里陈列着崭新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和各种花色品种的热水瓶、搪瓷用品、胶鞋、毛织品等,丰富多彩。那银大队第九生产队瑶族队长李福文,解放前被山霸逼得从田阳逃荒到龙川;现在一家十一口人,生活很好,因为孩子多,早就想买一台缝纫机给孩子缝补衣服。如今,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高高兴兴地买到了一台缝纫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员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缝纫机的群众越来越多。据供销社的同志介绍,象龙川大队第三生产队,六十四户社员就有四十二户添置了缝纫机。这一天,供销社调进的自行车、缝纫机以及其他工业品的销售量都比平日有很大增长。
在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的首饰、花边、背带、丝绒等特需商品的柜台前,各族社员们仔细地挑选心爱的商品。一位瑶族妇女买到了一对价值十多元的首饰后,又向营业员订购三对,打算下一圩来买。
这次交流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物资品种多、数量大。供销社经营的品种由过去的几百种增加到一千一百三十多种,各种农副产品的上市量和工业品销售量都超过了往年。仅这一天,购销总额就达一万八千多元,相当于前三个圩日的总和。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