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列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7
第4版()
专栏:

  人民的列车
从徐海平原,沿东岳泰山,至济南的千里铁道线上,运行着一列曾被评为“红旗列车”的济南铁路局徐州列车段315/6次列车。
十四年来,这个列车包乘组,在党支部带领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旅客极端的热忱,获得了旅客的称赞。
    把旅客当做亲人
列车满载旅客,向着泰山驰去。透过车窗,高耸入云的泰山映入人们的眼帘,广播喇叭里播送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年轻的女列车员诸德华,每次经过这里,总要抬头看看泰山,想想自己所做的工作,浑身充满了力量。她一会儿给旅客倒水,一会儿整理行李架,一会儿又去扫地,拖地板,擦小桌,抹窗子……。旅客们为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解放军同志夺下她手里的拖把,替她擦地板,她又拿起水壶去倒水;工人同志夺下她的水壶,她又去整理行李架……。小诸在党组织和老师傅们的亲切帮助下,认真看书学习,深深感到:为人民服务是自己工作的唯一目的,应当把这个思想扎得象泰山那样牢。一次,她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娘坐立不安,便问道:“大娘,您到那里去?”大娘从口袋里摸出一封信来。小诸一看,是一位朝鲜族大娘,是到东海县看望离别了多年的女儿的。大娘担心转不上车,又怕女儿不来接。小诸打着手势表示请大娘放心。一路上,小诸给大娘送水送饭,保管车票,感动得大娘拉下自己头上的白毛巾给她擦汗。列车到了徐州站,小诸协同列车长打电话通知大娘的女儿,又把大娘送上了东去的列车。
在这个列车上,象这样热情地为旅客服务的,又何止小诸一人?
负责联运的列车员黄庆瑜,经常为解决旅客下车后的问题而奔忙:一面出售汽车票,一面发放旅社的住宿证。有一次,一位旅客买完汽车票后对老黄说:“我和爱人护送一个病人,明天要赶回家去,能不能给我们安排一个离汽车站较近的旅社?”老黄满口答应说:“行,你们就到靠汽车站近的兴华旅社去吧!”原来,老黄为了让旅客按时乘上汽车,住上比较方便的旅社,他曾利用休班时间,走访了济南、徐州两地的几十家旅社,对各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各旅社也乐意帮助老黄做好工作。列车到达济南后,老黄不顾疲劳,就去旅社联系。当三位旅客赶到时,铺位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紧握着老黄的手,感激地说:“你们把旅客当做亲人啊!”
    热情服务 亲切照顾
这个列车的许多乘务员,把旅客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尽力帮助解决。他们除了保证列车内外整洁,饭水充足外,还在车上准备了针、线、扣子、信纸、信封、邮票,把废纸裁好放在厕所里。他们还当失明旅客的领路人,病人的护理员,产妇的接生员,不常出门旅客的向导……。
这个列车上的炊事员对旅客总是那样关怀备至。一次,一位男旅客,一手抱着一个七、八个月的小孩,一手端着米饭来到餐车厨房门口:“同志,把米饭帮我煮煮喂小孩行吗?”老炊事员阎成海抬头一看,问道:“这样小的孩子吃米饭行吗?给他做个鸡蛋羹吧!”那位旅客不好意思地说:“这么点小事还让你这么操心!”老阎却认真地说:“为人民的事,都是大事啊!”说完就为小旅客做起了鸡蛋羹。
在列车上发现病人怎么办?列车员王立明为了及时解除旅客的痛苦,决心学会针灸治病。每到退勤后,他背起药箱,就往医院跑,向大夫虚心请教;他查挂图,记穴位,手握银针在自己身上一次一次地试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王终于学会了针灸。几年来,在车上治疗了一千多名病人。在王立明的带动下,许多乘务员成为列车上的“赤脚医生”,亲切、热情地为旅客治病。
    支援农业生产
这个列车的列车员们把为农民多操一分心,为支援农业生产多贡献一分力量,当作自己的任务。丰收季节,生产队急需木叉、锨把,他们就突击抢运;养鸡养鸭的旺季,他们根据小鸡怕冷、小鸭怕热的特点,精心照顾。
去年春季的一天,几位农民旅客护送着三十六桶鱼苗上了行李车。鱼苗是运往大河水库的,但大河站是个小站,不办理行包业务。行李员刘国良想:如果不在大河站下,农民就要跑十多里路,鱼苗就要受到损失。他马上与车长联系,并组织乘务员搬卸,使鱼苗及时在大河站卸下。
有一天,列车到达徐州车站后,列车员邱锡帮扶着一位老大娘来到宿舍,倒水、铺床、送饭菜,忙个不停……,别人都以为他母亲来了,谁知道他们是上车后才认识的。原来,这位大娘身体有病,是从东北回山东单县朱高台子去的。下车时,恰好下雨了。到大娘所在公社去的汽车,临时停运。怎么办呢?小邱想办法弄来一辆板车,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大娘身上,用板车把大娘送到家,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列车上的乘务员们,一片丹心为人民,十分注意安全行车。一天,列车满载着旅客,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前进。多少人都为着列车的安全行驶担心。列车长王仲青不断注视着列车的运行情况,及时加强与司机联系。突然,司机发现前方轨道上有一个黑点,立即刹车。一棵被狂风刮倒的大树横躺在钢轨上。王仲青立即带领乘务员们冲上前去,滑倒了,爬起来再干。他们浑身湿透,遍体泥浆,终于把大树迅速拖出道心,使列车安全地奔驶在千里铁道线上。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