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三访昌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3
第2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欣欣向荣

三访昌都
十多年不到昌都,进了昌都不认得昌都了。
一九五○年的昌都,市容污秽不堪,便溺满地,垃圾成堆,到处都是封建农奴制度留下的创伤。
一九五六年重访昌都。建筑工人们在澜沧江岸架起了帐篷。工地上一个技术员指着施工图纸告诉我们说:贸易公司新址的第一排十二间门市部,可以同时容纳一百多名顾客。按照初步制定的规划,这些建筑完成后,这里就将形成一个新的市区。这就是十七年前正在建设中的昌都。那时候,西藏的三大领主还没有彻底打倒,昌都的建设常常要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因而发展缓慢。
一九五九年,昌都的建设开始了新的一页。新市区的建设大大跨过了当年技术员在工地上指点的那张蓝图的规划。从云南坝进到四川坝,从昂曲河和杂曲河边,爬上山坡台地,顺着三道山谷伸向远方。昌都出现的新建筑,总面积至少有三十多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旧昌都的六倍。新市区傍山临水,气势壮丽,粉墙青瓦,朴素明净。初到昌都旅行的人们,很难想象到这些地方十多年前还是黄羊和野兔出没的荒草坝。
旧市区的新建筑,大都围绕着旧昌都原有的小土屋和小土楼,构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环城大街。从前,这带地方,或者是暴尸埋人的乱葬岗,或者是横陈死狗死猫和死马的大小垃圾堆。今天出现了一座座新的建筑物——汽车客运站、兽疫防治总站、人民医院、粮店、供销社和可以容纳千多名学生的昌都学校。昌都县革命委员会也设在这里。一个旧市区,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两种不同的用场。那些小土楼,曾经是农奴主和投机商人盘踞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压榨过农奴们多少血汗。那一幢幢整齐明亮的新建筑,都是为翻身农奴们服务的。
一九五○年,昌都的三百一十四户居民,有一百多户是乞丐或无业游民。当时,解放昌都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入城后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着手安排这些人的生活。现在要访问他们,只有到昌都的各工厂、机关和城关镇的几个人民公社里去,因为昌都早已没有游民和乞丐。今天,昌都几乎家家有人在企业事业部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昌都贡献力量。在昌都印刷厂的印刷车间,我们找到了过去流浪街头的孤儿多吉,如今已长成五尺多高的小伙子。在汉族师傅的热心帮助下,他掌握了一套印刷技术。他和汉族工人一起,把原来脚踏的六台圆盘机,改加了自动装置,使工效提高了两倍。昌都解放时,刚满三岁的小奴隶多杰,在党的哺育下,成了优秀的运输工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立场更加坚定,今年才二十六岁,现在是中共昌都地委的常委。
昌都创建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杂曲河和昂曲河岸。其中包括煤炭、发电、水泥、农具、制革、印刷、砖瓦、副食加工、供水等多种。在新昌都市郊,面粉加工厂、化肥厂、制糖厂,正在加紧施工修建,力争在一九七三年投入生产。在昌都远郊的马查拉等地,藏、汉族工人们正在创建两三座中、小型煤矿,开采原煤。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产业工人已有八千来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一天下午,昌都地区的工业局局长史德胜和建筑工程队的负责人彭正德两同志,带领我们登上紧靠市区的佳阿塘山坡,通观新昌都的面貌。想不到,我们认为是市郊的山坡,也是新市区的组成部分。山坡上,昌都综合公司等四个新建单位,已建成和正在施工。一条盘山公路,从市区爬上了山坡。史德胜指着杂曲河对岸的一片大坝子说:那里是新昌都将来的文教卫生区,要修建一所近四百张病床的医院,一所中学和一所干部学校,还要修个电影院。他说,过几年你们再来,昌都又会是一番新面貌。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