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深山密林伐木工——记知识青年蔡子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7
第3版()
专栏:

深山密林伐木工
——记知识青年蔡子强
清晨,灿烂的朝阳洒满七星群山,染红层层密林。一个头戴安全帽,肩上扛着粗大木头的小伙子,迎着红日稳健地走在山间林道上,向集材点前进。这个小伙子是广东省封开县七星伐木场一三·五工区长蔡子强。这个工区在蔡子强的带领下,伐木进度日日提高,最近由日进十一立方米跃到十五立方米后,又刷新纪录,跃到十七立方米。
一九六六年,蔡子强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潮汕平原的河婆镇,来到粤西山区的七星伐木场当伐木工。六年多来,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健康地成长,受到群众的赞扬。
七星伐木场横跨封开、德庆、怀集三县,是个山高水寒,人烟稀少的偏僻林区。一九七一年一月,场党支部决定让蔡子强担任工区长,并要他带领二十多名工人,到离场二十五公里外的深山开辟一个新伐区。这个新伐区需要建成一百二十五平方米的场房后,才能正式投产。当时,正是严冬季节。放眼望去,七星岩主峰上的树木挂满了冰凌;早晨起来,山沟上的路面盖着层层白霜。小蔡带着十个工人,向密林莽莽的新伐区进军。动工后,冷雨绵绵,给工程带来了困难。小蔡不怕艰险,抢重活干。他挥锄拓荒,整地种菜。他同工人们商量,大胆地把场房屋顶的“金”字架改为“八马”架,节省了劳动力,又节省木料。经过七天的苦战,一百二十五平方米的建房任务,提前二十三天完成了,并且种上了菜,养了猪,提前投入了生产。这一年,他们完成木材任务四百多立方米,蔬菜做到基本自给,成了全场的先进单位。
水有源,树有根。蔡子强的成长是党组织和老工人对他进行再教育的结果。小蔡刚来伐木场时,这里公路不通,伐木靠手,运材靠肩,粮食和日用品都得爬过十四五里的大山运来。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开门见山,出门爬坡,劳动一天,腰酸胳膊疼。能在这里扎根吗?正当小蔡思想上展开激烈的斗争时,党组织请老贫农、老游击队员讲七星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老游击队员悲愤地讲述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早上将岭脚村七十二人全部杀害,使岭脚村变成了“水臭村”的村史。小蔡听着这些血泪史,更加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决心在这里扎根,为革命当一辈子伐木工。
一九七一年九月,场里分配一三·五工区抢运山场上的散材。当时,工人很少,山场宽,时间紧,蔡子强就找老工人商量。原来小蔡以为用轻型汽油绞盘机运省事,老工人认为,山场宽,木材分散,用机运要架索道,不但时间长,而且要花费一批汽油和劳动力。他们建议用人力抢运。小蔡听取了老工人的意见,立刻动手开林道,自制四部“满山跑”小车,突击抢运八天,就将山场的全部散材运出,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老工人的帮助下,蔡子强在工作中敢想敢干,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劳动中,小蔡感觉到索道运输作业面小,就大胆提出延长集材点同引载索道之间的距离,扩大作业面,节省劳动力,加快集材运材进度的建议。当时有人说:“书上明明写着集材点同引载索道的距离不能超过八十米,不能冒这个险!”为了突破这项技术难关,蔡子强和老工人陈伯反复摸索汽油绞盘机的运转规律,在回索道上增加一个开口滑轮,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试验成功,延长了运输索道,把作业面扩大到二百二十米范围内,提高工效三倍多,为集材作业技术闯出了新路。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