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访席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7
第4版()
专栏:

访席乡
冀中平原上著名的席乡——白洋淀,在开镰割苇织新席的深秋季节,到处呈现着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淀上五十多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全都行动起来,投入割苇和织席生产。县收购和运输部门派出的一条条运席船,由轮船拖着,象长龙一样在淀上行驶。安新县一辆辆装满苇席的汽车、马车,向附近火车站运发。解放以来,这里供应外地用席达七千多万片。
织席,是白洋淀人民的一项常年性的副业生产。这里织席用的芦苇,全是当地人民栽种的。种苇和织席,在白洋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旧社会,席乡人民却过着“种着心酸苇,织着血泪席,吃着蒺藜面,穿着破烂衣”的悲惨生活。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才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在大力发展粮食、渔业生产的同时,迅速发展苇席生产。现在,水乡的五十多个大队共有苇田八万亩,队队有苇田,少的几百亩,多的几千亩。安新县郭里口大队,是淀上发展苇田较快的先进大队,全大队三千一百多人,有苇田四千亩。我们来到这里,只见村庄和园田被芦苇环抱着,千亩苇田连成一片,花浪滚滚,社员们正操镰收割。大队党支部书记车向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大队发展苇田的过程。一九六三年的特大洪水,把这里的大部分苇田淹死,全大队只剩了几百亩。可是,社员们并没有被自然灾害吓倒,他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年年栽种,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一度曾出现毁坏苇田的现象。后来他们批判了这种错误倾向,摆正了发展苇田生产和发展粮、渔生产的关系。一九七一年,在粮食自足,渔业丰收的同时,在洼淀里又栽种了一百八十亩芦苇。为使苇田增产,他们根据季节,按时抽出劳力,进行精心管理。
为了提高席的产量和质量,安新县委领导成员,经常深入到席乡社队,调查研究。他们狠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
离郭里口不远的寨南大队,是有名的织好席的地方。我们一进村,就被一幅织席忙的图景吸引住了。家家的青砖房顶上,墙跟下,都放着一捆捆领来的新苇,每家每户,都在忙着织席。有人在街道上专门用石灰铺地的轧苇场上,推着石轴来回轧苇;有人坐在房院阳光下,用劈苇工具和小刀劈破着苇篾子;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屋地上织席;那些姑娘们,边织边唱,有说有笑。
我们访问了全村有名的织席能手张爱华。这位十七岁的年轻姑娘,和她的姐姐,在两间通敞的、檩木全新的屋子里织席。姐俩各织一片,互相比赛着。一根根白色柔软的苇篾子,在她们的手中沙沙地跳跃。她们动作分外熟练,席花密实平坦,就连每一根苇篾上的骨节,都不轻易让它露着。张爱华告诉我们,这苇篾的骨节脆硬,露在浮面上既不好看,用席的时候又容易折断。
张爱华,打从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织席,现在一天能织两片。她白天把席织好,晚上还和姐妹们一起上政治夜校。去年全家交售给国家苇席七百七十多片。
随着苇席生产的蓬勃发展,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九七一年全县苇席收入达一千二百多万元。现在织席的社队,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代替了过去用竹棍架着的小油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队,有广播室、米面加工厂、合作医疗室等。有的公社,有了电影放映机。白洋淀在变化,席乡人民在前进,整个水乡一片繁荣景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