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把一生献给革命——记延安地区的几位红军老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9
第2版()
专栏:

把一生献给革命
——记延安地区的几位红军老战士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很多红军老战士,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有益于革命的人。
宝塔山下,延水河边,又一座新的工厂——延安柴油机厂开始投产了。带领职工建厂的领导干部中,有位红军老战士高增强。
高增强,一九三五年参加革命,转业到地方后,长期领导农业生产。一九七○年四月,调来这个厂担任党委书记。
这个厂是延安地区一个规模较大的厂。高增强刚到的时候,机器没到,厂房没有,工人中多是知识青年,而他自己又不懂工业。但是他没有讲一个“难”字。他决心尽快地带领群众把厂建起来,为延安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兴建厂房的战斗打响了。年过半百的高增强,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挖土打夯,平整厂基,干得热火朝天。
不久,大批青年工人到外地培训,厂内只剩下三十多人。高增强就凭这三十多人,把搬运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的任务承担下来。一天,汽车队运来了水泥,每袋一百斤重,只见他抢上前去,扛起两袋,奔向仓库。大家见他这么大年纪,还干得这么欢,都恨不得使出两个人的劲来。这天,他和大家从天明干到灯亮,卸了一百六十多吨,连一些年青后生都叫累了,可谁也没听到高增强说一声累。机器大批运来了,高增强就发动大家用土吊车、土滚杠,把一批批机器设备运进车间。一次正在卸车,下起了大雨,高增强仍然和大家泥一把、水一把地战斗着。同志们见他的衣服湿透了,又知道他在战争年代负过伤,怕他累病了,劝他回去歇会儿。他说:“党和人民拿这么好的机器支援我们,我能看着它在雨里淋着?”说罢又干起来。
在建厂中,他们自己动手运水泥九百多吨,钢材一百八十多吨,木料七百多吨,没请过一个搬运工人。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而且比原计划缩短了一半时间,提前生产出柴油机,支援延安地区的农业生产。
象高增强这样的红军老战士,在延安地区还有不少。他们年老不服老,仍然活跃在工业、农业、商业、文教等各个战线上,朝气蓬勃地工作着。
老战士刘明文,一九三○年参加革命,今年六十八岁了。现在还在志丹县双河供销社工作。
双河公社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刘明文见群众到供销社买东西耽误生产,就发动职工送货下乡。他是党的小组长,第一个挑起七、八十斤重的担子下乡。从这村到那村,他跑遍了双河公社十五个大队、六十多个生产队。
他听说河西生产队春耕要买铧,一早就趟着刺骨的河水送去了。
他了解到后野鸡山生产队需要毛口袋运肥上山,就一口气跑到县城,买来送去了。
一天,他送货来到李家渠生产队。贫农王大娘牙痛,问他:“老刘呵,你带药了吗?”他问:“什么药?”当他弄清王大娘的病情后,拔腿就走,往返四十多里,买回了止痛药,感动得王大娘只是流泪。
刘明文一面送货下乡,还一面收购农副产品。有一次,他收购了满满两筐鸡蛋。路上忽然下起雨来,他怕鞋滑走不稳,摔了鸡蛋,就脱下鞋,光着脚走了十多里山路。两筐鸡蛋一个不破地挑回来了,而他的双脚却被石子磨起了大血泡。
在延安地区,还有许多复员回乡的红军老战士。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怕流血牺牲,为人民负伤致残;复员回乡以后,党和政府多方关心照顾他们,但他们不居功,不骄傲,又成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英勇战士。
六十八岁的红军老战士王明德,是贵州毕节县人,一九三三年参加革命。全国解放前夕,他所在部队离开延安时,组织上考虑他身残体弱,安置他在当地落了户。从此,王明德这颗革命的种子,在这里扎下了根。
一九六五年,为了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王明德所在的延安县高镇公社红卫大队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党支部把办苗圃的任务交给了他。接到任务,他象参加当年的大生产运动一样高兴,背上干粮,翻山越岭,采集树种。他刻苦学习育苗、嫁接、整枝等技术。育秧时节,干旱缺水,他带领两个青年后生,开沟掘井,把水引进苗圃。为了护苗,他搭起草棚,昼夜在这里守卫。眼看着大片的树苗发芽、抽枝、泛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一天中午,王明德回家吃饭,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王明德听到水声,想到树苗,拿起铁锹就往外跑。当他赶到苗圃时,嫩绿的树苗已被大水淹没。他不顾年迈体衰,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挖开围堤,排走了积水,保护了树苗。
有人见他年纪大了,劝他多休息休息,他说:“共产党人办事,光为自己打算还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为无产阶级子孙后代着想呵!”
在子长县栾家坪公社强家湾大队,还有位为集体揽羊近二十年的红军老战士强希林。他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失去了左手。组织上让他休养。他想,战争还在继续,人民都很困难,我不能拿枪杀敌了,咋能再增加人民负担!他坚定地向领导表示:“我一只手也要为革命出一把力!”他复员回乡后,带领群众生产、支前,样样干在前头。合作化运动中,他又带头入社,主动要求担任放牧员。近二十年来,他每天头扎白羊肚手巾,手拿揽羊铲,朝顶晨霜,暮迎夜雾,吆喝着羊群,钻山越岭,涉水过沟。他那一双缝缝补补的老布鞋,不知踏遍了秀延河畔多少山山水水。
强希林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集体的羊群上。数九寒天,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饲料缺乏,他把分给自己的豆秸、玉米秆铡碎喂羊;产羔时节,他日夜守候在羊圈里,熬米汤,喂羊羔,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羊羔的成活率连续多年达到百分之百。
前年七月的一天中午,强希林正在放羊,突然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强希林急忙把羊群揽上一个高坪。可是羊被雨打得到处乱窜,有的被冲进河里。他立即跳进激流,用他那仅有的右手,把羊一只只拉上来。对岸的社员看见他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拚命地喊:“快上岸!快上岸!”强希林那里肯听,继续奋力打捞。当村里的人们闻讯赶来时,他已打捞出五十多只。大家看着浑身泥水的强希林,都深受感动。
在延安地区,还有许多退休的老战士,继续为人民辛勤地劳动着。
在洛川县百货商店的柜台前,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身着绿军装,热情为顾客服务的老同志。他就是已经离职休养的红军老战士曹怀艮。
曹怀艮原是这个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一九六五年冬天,因为身体不好,离职休养。但是他时常用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激励自己:“离职休养了,可不能离开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呵!”
起初,他看到县城每逢赶集,百货商店里买东西的社员很多,售货员忙不过来,就自动帮助售货。以后经常来,就成了义务售货员。七年多来一直奔忙在柜台前。
曹怀艮站在柜台前,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发现赶集时,商店下班时间早,有的社员来买东西,商店却已关门,他就动员售货员在赶集这天推迟下班时间;他发现农忙季节,社员来买东西耽误生产,又组织售货员把商品送到田间和水库工地。
商店里来了几名北京知识青年,有的觉得站柜台没出息,不够安心。曹怀艮就和她们谈心,给她们讲“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革命道理。大年初一,他抛下自己的孩子,和这些青年一起过年,给她们讲革命故事。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这几个青年进步很快,决心为革命站一辈子柜台,有的还加入了共青团。
红军退休战士汤家炳,一九二九年参加革命。早年的战争生活损坏了他的健康。一九六一年,组织上决定要他退休的时候,这位入党三十多年、五次负伤的老战士,一不回离别几十年的安徽霍丘老家;二不在城里住休养所;三不置办生活用品,而是买了一个粪筐和一套木匠工具,带着全家到安塞县真武洞公社汤河口生产队安家落户。
到了山村,汤家炳就背起粪筐,下地拾粪了。起初,有的社员感到奇怪;不久,大家便关切地对他说:“你该养养老啦!”汤家炳听了,笑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能干啥,就应当干啥!”
这一年,汤家炳拾粪两万多斤,全部无偿交给生产队。在汤河口附近的大小拐沟里,人们经常看到这位红军老战士,背筐拾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为集体积肥。
汤家炳参加革命前,当过木工。他退休时带去的那套木匠工具,并不是为了自己方便,而是为了集体,为了社员方便。凡是生产队和社员的农具坏了,无论车犁耧耙,镢把锄杆,水桶扁担,他都给及时修理。
去年,汤家炳生病了,他看到社员们为改变山沟面貌,开荒山,修梯田,干劲冲天,心里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村里的学大寨运动越搞越好;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和社员一块去干。他带病为每户社员做了一条扁担。社员们从他手里接过明光光、颤悠悠的扁担,很受鼓舞。他们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扁担,而是革命前辈的一颗火热的心呵!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