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和时间赛跑——上海工人多快好省扩建一个大型电站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9
第3版()
专栏:

和时间赛跑
——上海工人多快好省扩建一个大型电站的事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海一个大型电站新增添的一台十二万五千瓩的发电机组正式发电了!当强大的电流通过耸入蓝天的高压铁塔,源源送往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时候,人们热烈欢呼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所取得的这一新胜利。
为了早日发电
一九七二年年初,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家计划,作出了扩建一个大型电站的决定,并且号召全市各有关单位开展会战,力争在年内完成扩建工程的土建任务,并安装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瓩发电机组。消息传出,各单位积极请战,迅速组成了一支建设大军。在这支建设队伍中,有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革命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则是刚刚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革命青年。尽管他们年龄悬殊,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的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
工地上,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现了许多奋不顾身,忘我劳动的事迹。华东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和地质工人一起钻探,钻一个孔,绘一张剖面图,三天时间就绘出了过去需要五六天时间才能完成的“桩位图”。起重老工人吴洪福,为了抢装六十吨桅式吊车,忍着膝关节炎的剧烈疼痛,带病坚持工作。基础公司青年工人吴金宝,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负了伤,大家催着他去医疗站包扎,他趁医生低头写休假单的机会,立即又跑回工地。夏天,直径二米四的地下循环水管安装到江边时,正遇上十二号台风。江面上浊浪汹涌,小山似的浪头象凶猛的野兽,吞噬着江堤。江堤开始塌方了,施工现场随时有被江水淹没的危险。在这危急的时刻,川沙县龚路施工队的工人张明龙冒着被漩涡卷入江心的危险,跃入江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塌方口;接着,施工队的队员们也一个个跳进水中,用三千多只装满泥土的草包垒起一条大坝,保住了江堤,保障了施工的安全。
在建设工地上,有二十多个单位同时施工。几百个项目齐头并进,经常有几个主要工程在争分夺秒地同时进行。在狭小的工地上,几乎每天都要发生谁让谁的问题。为了争取让第一台机组早日发电,参加施工各单位的干部和工人们经常互相谦让,努力为对方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去年五月中旬,上海市建筑七公司负责的开挖主厂房基础的土方工程和市政公司三○一施工队负责的一千二百多米长的地下循环水管的铺设任务,都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两项大的紧急工程同时在一个工地上进行,工作面狭小,工人们怎么也转不过身来。在这关键时刻,三○一施工队的同志们坚定地说:“让,我们让!”尽管他们这支施工队里妇女多、体弱的多,机具设备也比较陈旧,但是他们不怕困难,主动把施工场地让给市建七公司,然后再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分秒必争地把自己被耽误了的工程补上去,终于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铺设地下水管的计划。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工地内部是一个战场,工地外面还有无数个战场。
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为了赶制这个工程的第一台十二万五千瓩汽轮发电机组的主机,各自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大协作。上海锅炉厂的焊接工人,冒着七月盛暑,钻入高温的汽包内,轮番焊接,提前完成了任务。为这台机组生产开关盘的上海开关厂,赶制配套设备的上海水泵厂、上海阀门三厂、上海自动化仪表厂等一百多家工厂的职工们,也都为争取这项扩建工程的第一台机组实现当年发电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就连远在陕西省的秦岭电厂,听说这里锅炉点火急需三只减温减压阀,就立即将本厂备用的几只阀门派汽车专程送到上海。工地附近的上海电力机械厂,在这项工程中虽然没有承担任务,也主动组织了力量,为工地修理各种器械,受到了广大工人的赞扬。
群众的智慧能胜天
扩建工程在紧张而顺利地进行着。
当工程进到基础打桩阶段,突然遇到了意外的情况:桩头碰上了硬砂层,打不下去。三十八米半的钢筋混凝土长桩,用十吨重的大榔头连续锤击二千六百次,才下去三十五厘米。一根根只打下去半截的长桩,象蜡烛似的插在地上。
打桩是扩建厂房的奠基工程。桩打不下去,其他工作都无法进行,整个工程就有停下来的危险。人们的心情十分焦急。他们算了一笔账:整个工程要打七百多根桩,挖掘七万多土方,浇灌三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铺设一千二百多米的各种水管。即使桩头能按照原定计划在一个月内打完,其他工程进展顺利,年内完成这项工程的土建任务和实现第一台机组发电,时间也十分紧迫。可是,按照眼前的进度,单打桩就要十个月的时间!
怎么办?打桩场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开起了“诸葛亮会”。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加快打桩进度的设想和方案。有个同志回忆起一次在东北富拉尔基打桩的情景。那时,同样一根桩,用五吨的榔头拉到一米高,重锤打不下去,而用三吨半的小榔头,低锤快击,却很快就打下去了,而这里的土层情况跟富拉尔基的硬沙层很相似。于是,大家决定用低锤快打的办法试一试,结果效果十分显著。以后,他们又群策群力,提出了插桩准、接桩快等七项措施,使打桩效率提高了十二倍以上。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深教育了工程指挥组的每一个成员。他们认识到,只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市建工局七○二工程队担负着建造汽轮机和发电机基础的任务。上级要求工程队把原定一个月的施工任务,争取在二十天内完成。有的工作人员根据工程量排了个施工方案,从下午一直搞到半夜,排来排去,认为二十天无论如何完不成。后来工程指挥组把领导的要求和施工方案原原本本地告诉群众,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工人们提出了许多改善劳动组织的建议,把工期由二十天改为十八天,后来又改为十六天,最后只用十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群众的智慧能胜天。参加这项扩建工程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们,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还创造和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保证了工程的胜利进行。以往,造工厂的烟囱总得先搭个比烟囱还要高的“井”字形脚手架,然后再一层一层用木模把水泥翻浇上去,费时、费料,又不安全。造一只百米高的烟囱,少说也得四个月的时间。这次工人们建造这个发电工程的烟囱时,决心革掉井字架,采用薄壳基础和无井架液压顶升滑模施工的新工艺。华东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和七○四工程队的工人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精心设计,反复试验,终于只用短短四十天的时间,没有搭一寸脚手架,就造起了一个百米高的大烟囱,还节约了大量钢材,达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
既要高速度 又要高质量
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速度快了,质量就难以保证。既要快,又要好,很难办到。”参加这个大型电站扩建工程的工人、干部们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呢?
正当发电机组的各种设备进入紧张的安装阶段的时候,突然发现主蒸汽管道几个弯头的管壁厚薄不匀,质量没有完全达到技术要求。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人主张不换,怕换管子会拖延锅炉点火的时间。另一些人认为这项工程是重点工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宁可拖几天,也要把管子换下来。但是,这两种意见,负责安装锅炉的工人都不同意。他们坚定地说:管子,我们一定要换,锅炉点火的时间一天也不能推迟!一场造管子、换管子、抢时间的战斗打响了。
负责弯管成型的常州电力修造厂的工人接到弯管的任务后,日夜看守在焦炉前。他们冒着炙人的热气,用最快的速度把一根根火红的钢管煨弯成型,不等冷却,便立即送往工地。早已守候在炉前的上海锅炉厂热处理工,接到弯管,马上送进烈火熊熊的炉膛,进行热处理。整个加工过程,就象接力赛跑一样,争分夺秒,环环紧扣。结果不仅保证了主蒸汽管道的质量,而且保证了锅炉及时点火。
在这个建设工地上,既要高速度,又要高质量,几乎成了每一个工人的自觉行动。安装工王阿银来到工地后,先后提出了二百多条关于提高质量的合理化建议。一次,在安装汽轮机时,发现一只轴承座的中心有少许误差,他不厌其烦地经过几十次校正,终于消灭了这种误差。共产党员何金贵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只有四十厘米宽的钢筋密布的模板里,冒着飞溅的泥浆,侧着身子,把混凝土振捣机伸到每一个角落,保证了汽轮机混凝土基础内实外光。
工地上的许多青年工人,为了提高焊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在老工人的带领下,苦练操作技能。他们按照施工的要求,在工棚里搭起了一架架练习台,躺着,跪着,侧着,练习各个角度的焊接技术。有一种合金钢管,管子细,管壁薄,焊接十分困难。几个青年制造了一架特殊的练习台,身体钻进又小又窄的夹笼里,练了半个月,终于掌握了焊接这种钢管的技术。由于他们这样勤学苦练,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使锅炉上六千九百多个高压焊口,没有一只发生漏水现象。
工人们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创造了不到十个月时间完成扩建一个大型电站的土建工程和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的新成就。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