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瑶寨女教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1
第4版()
专栏:

瑶寨女教师
在广西钟山县瑶族居住的白帽山区,有一个全心全意为革命培养下一代的女教师。她就是深受当地贫下中农欢迎的下乡知识青年张玉群。
立 壮 志
一九六九年,张玉群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满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豪情,来到钟山县燕塘公社黄宝大队白帽生产队插队落户。这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分散居住着十二户瑶族社员。过去,由于山高路远,白帽生产队只有三个儿童到黄宝小学上学。张玉群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暗暗立下壮志:要在白帽山上办起一所学校,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入学。她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得到了热情的支持。于是,张玉群就愉快地当了教师,决心为瑶族人民文化上的翻身贡献一份力量。
建校劳动开始了。张玉群和贫下中农一起,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把一间破庙修理好作为教室,从山上砍来树木,锯成板子,做成桌凳。不久,白帽山上一所民办学校建立起来了。开学那天早晨,灿烂的阳光把瑶寨照得通亮,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学校。七十八岁的老贫农廖祯明手拄拐杖,领着三个孙子来到小张面前,殷切地嘱咐说:“你可要把孩子们教好啊!”老贫农语重心长的叮咛,使张玉群受到很大鼓励,她回答说:“我绝不辜负毛主席和党的培养,不辜负贫下中农的期望,一定把学校办好,全心全意地为革命培养新的一代!”
闯 难 关
最初,小张用汉语讲课,学生们都摇头,表示听不大懂。不几天,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语言不通,怎么能搞好教学?怎么能把文化知识送给瑶族人民呢?”张玉群心里在斗争,几天夜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她回想刚到瑶寨时,贫下中农对自己讲述的村史:在旧社会,瑶族人民受国民党反动派、地主山霸的剥削压迫,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悲惨生活,那时全村没有一个人识字,只能用玉米粒记数。解放后,瑶族人民迫切要求在白帽山上办学,方便自己的子女就近入学。可是,在刘少奇一伙推行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破坏下,白帽生产队贫下中农的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瑶族人民要求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强烈愿望,给了小张极大的鞭策,她决心克服困难,闯过语言关。为了学会瑶语,她见人就问,别人讲一句,她就跟着学一句,并用汉语拼音记在本子上。一天晚上,小张在休息时突然想起,明天的课程中,还有几个词句不会用瑶族的话讲。她抱着对革命后代负责的态度,不顾一天的疲劳,又来到老贫农廖昌贵家里,向老人家请教,直到学会了才回去休息。由于她革命事业心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仅仅半年时间,就能流畅地用瑶语讲课了。
张玉群学会了瑶语,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当地有些群众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大愿意送女孩子上学。他们说什么“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总觉得送女孩子上学不合算。针对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张玉群积极向社员们宣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组织大家批判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家长们的认识提高了,又克服了一些实际困难,纷纷把自己的女孩子送到学校。现在,全生产队的八个适龄女孩子都入学了。
挑 重 担
张玉群教的学生里面,有个叫黎标庭的,读了一年多书还不大会写字。他的父母认为小黎脑子笨,不让他再读书了。张玉群通过多次登门家访,发现小黎学习不好,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由于家务多,带弟弟妹妹受拖累,影响了学习。张玉群说服了小黎的父母,同意让他继续上学。为了减轻小黎的家务拖累,张玉群还叫他带弟弟妹妹来听课。小黎重返学校以后,张玉群注意从思想上关心他,鼓励他进步,并且利用空余时间辅导他学习,手把手地教他写字。在张玉群的耐心教育下,小黎进步很快,不仅识字多写得好,而且当了“小先生”,教他母亲识字,学习毛主席著作。通过这件事,张玉群得到了启发,就让学生们带自己的弟弟妹妹到学校上课。她采取的办法是:每天轮流由两个学生看管这些小弟妹,使其他学生安心听课;下课以后,自己再给这两个学生补课。这样,十九个学生带来了二十多个弟妹,既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又能使家长们安心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贫下中农称赞说:小张勇于挑革命重担,既当老师,又做阿姨,热心为山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瑶族人民打心眼里欢迎这样的知识青年!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