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多制一等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1
第4版()
专栏:

多制一等胶
某部二连制胶厂,是个只有几只水缸、水桶,两台手摇压片机和一间小熏房的小厂,以前很少出一等干胶片。去年初,知识青年、制胶工辛烈忠和伙伴们主动提出,要突破质量关,使胶片达到一等,为国家多做贡献。对这个倡议,党支部和同志们大力支持,可是也有人表示怀疑,说什么:“就靠一个小熏房和一些土设备,能制出一等胶片么?”他们主张增购仪器设备,扩建熏胶的烟房。为了统一思想,辛烈忠和同志们回顾了自己厂走过的战斗历程:刚建厂时,条件比现在还差。在党支部和老工人的带领下,小辛他们因陋就简,大胆实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干胶片的质量从最初的四等提到三等、二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大家深有体会地说:“依赖伸手,不是正路;艰苦奋斗,大有奔头!”
人们看到,小辛他们为提高干胶片的质量,成天在观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在阴天压好的胶片,如不及时送进熏房,就可能引起发酵;小熏房不通风,烟量过足,湿度增大,就会使胶片产生老化,引起发粘现象。对这些问题,他们及时想法解决,使胶片质量逐渐稳定在二等水平上。
消除胶片上出的气泡,是小辛他们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制胶达到一等质量的关键。小辛步行三十多里,到兄弟单位去取经。他了解到,凝固胶水时,如不掌握准确的下酸量,结成的胶片就出现水泡,熏干以后,就成了气泡。为了掌握准确的下酸量,他们把每次凝固胶水时的各种数据都记录下来,根据胶水状况、气候温度、醋酸浓度等变化情况,逐渐摸索出了下酸量的准确数据。以后凝固胶水时,就再也看不到水泡了。小辛他们又看到,正规的熏胶房隔为四间,可以保持四种温度差,容易控制熏胶温度,他们的小熏房里却只有一种温度。经过反复钻研试验,他们采取了熏和晾交替进行的熏胶法,使胶片气泡减少到最低限度。一等胶片终于制出来了,一等品率连续四个月达到百分之百。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