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个大队团支部办的青年图书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3
第1版()
专栏:

一个大队团支部办的青年图书室
上海市嘉定县外岗公社葛隆大队团支部发动青年,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简易的图书室。图书室附设在大队的卫生室里,卫生室发药的窗口,就是图书出借处。“书库”是一只大的纸板箱,目前有图书二百十一本。插队落户知识青年、药房会计小龚兼图书管理员。每逢星期三、六晚上,小龚把书箱搬到卫生室,许多青年便纷纷赶来借阅自己喜爱的读物。
葛隆大队有一千二百多人,其中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有三百零六名。这些青年人绝大多数是回乡的知识青年,高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七个青年是高中毕业生。他们朝气蓬勃,努力向上,迫切要求在业余时间多读些书。可是,这个大队离县和公社所在地比较远,到县图书馆和公社文化站借书很不方便。青年们议论的结果,建议大队办个图书室。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队党支部的重视,支委会专门开会作了研究,指定一名委员具体帮助团支部进行筹办。党支部书记首先把自己的三十六本政治理论和科学书籍赠送给图书室。为了筹备购买图书的经费,团支部发动团员和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队副业生产劳动,收入一百元,第一批就买了一百五十六本政治、文艺、自然科学常识等方面的书籍。青年们对于办图书室热情很高,还要求再增添一些图书。他们准备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搞些副业生产劳动,解决增添图书的经费,使图书室的书籍逐步增多起来。
图书室每次开放时,窗口都挤满了人。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图书室开放的第一个晚上,一次就借出图书近一百本。一些老贫农看到青年手里拿着一本本的新书,不禁回忆起旧社会的情景。那时候,贫下中农每天起早摸黑,汗水流在地主的田里,粮食收在地主的囤里,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吃尽了不识字的苦。解放后,贫下中农子女上学读书的越来越多,如今大队又办起图书室,他们真是打心里高兴。有些贫下中农教育自己的孩子珍惜时间,督促他们
“有空到图书室跑跑,借本书看看,多学点革命的道理。”
葛隆大队图书室办起来虽然才有两个多月,却已收到显著效果。青年人看书的越来越多,通过学习革命书籍,积极要求上进,政治空气很浓。东街生产队有个女青年,过去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忙家务,平时不看书,思想逐渐有些跟不上形势。她在革命大批判会上很少发言,群众希望她多发言,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修正主义谬论。她心里很着急,感到“本钱”少。图书室开放后,她积极借阅政治和文艺读物,进步很快,开会发言也多了。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十几个青年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并从图书室借来辅导读物,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他们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唯心论的先验论,有的还写出了批判文章,登在图书室办的“大学习大批判专栏”上。
图书室成立以后,也有效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原来有的青年在业余时间里,东荡荡西溜溜,阶级敌人就乘机散布毒素,腐蚀青年。图书室办起后,青年们闲聊的少了,看书的多了,几个青年聚在一起,谈看书的体会,交流学习心得。不少青年积极向社员宣传国内外大好形势;有的人还在工余时间到镇上的茶馆里去讲自己读到的革命故事,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三年一月十二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