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鼓足革命干劲 夺得粮棉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6
第2版()
专栏:

鼓足革命干劲 夺得粮棉全面发展
美林大队正确处理粮棉关系,在平均每人只有七分地的条件下,去年皮棉平均亩产一百六十二斤,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
新华社南昌一九七三年一月十五日电 江西省波阳县莲湖公社美林大队党总支和革委会,带领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粮食和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关系,在平均每人只有七分地的条件下,夺得粮、棉全面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大队四百八十一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六十二斤;三百七十二亩粮田,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生猪饲养量达到七百二十一头,平均每户三点二头。粮、棉、猪都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烟叶、甘蔗、麻类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大队农副业总收入达到二十万零五千元,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公共积累达十六万元。这一年,全大队平均每户给国家提供商品棉三百三十六斤,商品油八十五斤,肥猪一头。粮食自给水平也比往年有显著提高。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兴奋地说:“抓了路线这个纲,思想大解放,生产步步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了。”
美林大队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这个大队地处波阳湖东部,是一个以棉为主、棉粮兼作地区。全大队的土地分布在高低不平的红土岗上,缺水少肥,夏涝秋旱,产量一直比较低。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激发了广大干部社员夺取粮棉高产的信心。但是,有少数人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认为“母猪难生象,红土难变样”,种棉花费工大,产量低,收入少,不如出外搞副业。党总支便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开展大辩论,贫下中农说,只要人听毛主席的话,地就听人的话。他们批判了“金钱挂帅”、“重副轻农”等错误思想,以大寨为榜样,兴修水利,改良土壤,认真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粮棉关系,粮棉产量迅速提高,棉花亩产当年就突破了百斤。以后又连续多年高产稳产。一九六九年,在遭受水、旱灾害的情况下,棉花亩产曾经达到一百六十二斤,成为全国棉花高产稳产的先进典型。但是,围绕粮棉生产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并没有结束。前几年,在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有人片面强调产棉区要粮食自给。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散布“种棉吃亏”的反动谬论,破坏按计划种植。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大队出现了“孬地种棉,棉花上山”的现象,造成棉花连年减产。一九七一年,棉花亩产下降到八十二斤。增产的经验,减产的教训,使美林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生产才能不断发展。
一九七二年春天落实棉花种植计划的时候,美林大队党总支和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教导,发动群众联系本大队粮棉生产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粮棉对立”、“单一经营”、“自由种植”等黑货,使广大贫下中农进一步加深了对粮棉互相促进辩证关系的理解。他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前几年改种粮食的棉田重新改种棉花,把准备种棉花的孬地换成好地,使棉田的布局更加合理。一九七二年,全大队的棉花播种面积比一九七一年扩大百分之十五,超过了国家下达的种植任务。
为了在保证棉花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美林大队党总支根据本大队荒滩多的特点,提出“向现有的粮田要粮,向荒滩要粮”的口号,引导干部和社员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垦荒造田,做到粮棉齐发展。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党总支的带领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旧的耕作制度,大面积推广行之有效的棉麦两熟、粮油三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挖掘现有土地的增产潜力。同时,组织劳力,开发莲北圩,垦荒造田。去年,这个大队开荒种粮一百八十亩,油料一百三十亩,当年获得丰收。粮食和油料的总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夺取粮、棉、油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林大队的干部社员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顽强地抗御病虫、阴雨等自然灾害。去年六七月间,正当棉花盛花期,发生了虫灾,严重地危害棉花的生长。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干群一条心,一股劲,灭虫保苗,抗灾夺丰收。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扑灭了接连四次出现的严重虫灾,保证了棉花的正常生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