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山村有了“夜明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8
第4版()
专栏:

山村有了“夜明珠”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八日傍晚,陕西省陇县固关公社苟家沟大队发电机轰鸣,明灿灿的电灯把整个山村照得通亮。当参加落成典礼的公社负责同志宣布水电站正式建成时,会场上顿时一片欢腾,“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固关公社水利资源丰富,固殿渠从苟家沟大队村头穿过。一伙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到这里插队不久,就在琢磨:让水白白地流过多可惜,要是能用它造福于山区人民,那该有多好哇!知识青年小组组长李月英等提出,尽快修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让它为山区人民服务。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一九七○年冬天,苟家沟大队和毗邻的殿咀大队、马家坪大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打响了向水要电的战斗。
山区的冬天,格外寒冷。然而,经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三十多名知识青年,丝毫不畏严寒、不怕艰苦。他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施工,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冲。垒石砌渠需要水泥,知识青年们往返百余里,到县城去拉。修水坝和电站房需要大量石灰,他们和贫下中农一起,自己动手办起了石灰窑,烧了四十多吨,满足了施工的需要,还为集体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在那紧张战斗的日子里,知识青年们不仅表现了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而且动脑筋、想办法,闯过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开挖尾水渠,是建设这座水电站最艰巨的工程。按照一些技术人员最初的设计,要先把机坑前的一条大路截断,挖出一条长十六米、深十四米的渠道,然后在渠上架桥。这样既费工又费料,还影响工程进度。怎么办?知识青年董福元、张炳才等,和社员们一起开“诸葛亮”会。他们根据在学校学过的书本知识,对当地的土质、地形认真进行测量,提出了用打涵洞代替挖渠道的方案。贫下中农一致赞同这个方案。结果,只用了十多天就挖成了,节省劳动日三千多个,涵洞上面的那条大路仍然畅通,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五个月战斗,他们终于建成了一座四十瓩的水电站。现在,苟家沟、殿咀和马家坪大队户户有了“夜明珠”,队队实现了磨面、粉碎、铡草、脱粒等机械化,还给公社林场、广播站供了电,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地群众谈起办水电站的事,总是夸奖说:
“咱山里人能点上‘夜明珠’,这都是毛主席教育的知识青年和咱们一起奋战的结果!”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