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朝鲜新义州纺织厂的技术革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19
第6版()
专栏:朝鲜通讯

朝鲜新义州纺织厂的技术革新
朝鲜新义州纺织厂是朝鲜的一个大型现代化工厂。最近,这个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没有增添设备和人力的条件下,使棉纱产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提高纱锭转速是这个厂技术革新运动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起初,有一些人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只要换个皮带轮子,纱锭转速就会自然加快,增加二、三千转不成问题。但一试验却出人意料,锭子的转速虽然有所增加,可是纱的断头率也增加了。转速越快,纱的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下降了。面对着这种情况,工厂党委认识到,依靠一些简单的措施解决技术难题是不行的。于是,党委成员一面深入地做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一面专门拨出一台机车继续进行试验。
管理第一细纱车间五十一号车的女工尹京子、白华子、姜秀琴等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一九六三年十月,她们曾在自己的机车前光荣地迎接过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到这个工厂视察。她们下决心一定要很好地完成党所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别人休息的时候,她们还在机车的过道里认真研究合理的巡回路线,琢磨新的接头方法。
经过一个星期的刻苦钻研和精心试验,她们终于找到提高纱锭转速以增加棉纱产量的办法。
这些细纱女工的行动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不看到人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因素,光用计算机去计算机器的功率和性能是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的。因为机器是人开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机器的功率和性能。工厂的干部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以后在发动机器之前,首先要发动人的思想。”
细纱机的转速普遍提高以后,生产是上去了。但是,断头率仍然比以前增加了一些。这时有人说:“断头多,我们也就多跑点路呗。”
虽然工人们的革命干劲很足,生产也在上升。但是,由于断头多,不但工人操作费力,还会降低棉纱的质量,影响布匹的生产。工厂党委认为搞革新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增加产量,还要保证质量,要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思想认识统一后,又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他们在车间仔细观察工人的操作过程,发现并不是每一个锭子都有断头的现象,只有一部分锭子经常断头,如果把这些锭子的毛病去掉,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就可以大大减轻。
工厂领导上立即成立了一个由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组成的专门技术班子,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细纱工也积极配合技术班子的工作。他们为了找出有毛病的锭子,在操作时对每个锭子都进行认真的“诊断”,在那些有“常见病”和“偶发病”的锭子上都标上了记号。
工厂的领导干部、专门技术班子和工人群众经过共同研究,在细纱机上安装了一种新式的隔纱板,改良了木管锭子,从而消除了“多发病”锭子经常断头的现象,克服了生产上的一个重大障碍。
纺织厂的各个生产工序配合很紧密。细纱车间的生产发展了,其他工序也必须跟上去。工厂党委认识到这是关系到工厂生产全局的重要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于是,他们决定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因梳棉车间不能充分供应质量合格的棉条因而直接妨碍细纱生产的问题。
可是这时,有的干部却想增置百余台梳棉机来增产棉条。这引起了党委的注意。党委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用单纯增加机器设备来提高生产。因此,工厂党委成员又深入到车间,向职工大力宣传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于是,在梳棉车间里出现了用自己的技术和劳力改造现有机器设备的热潮。由这个车间的老工人组成的改造梳棉机小组,经过反复试验,初步改装了梳棉机。这个车间的工人们每天下班以后,还自动到细纱车间去了解由于梳棉机的原因而引起细纱断头的情况,然后再回到本车间,群策群力地继续把梳棉机改装得更好。他们终于提高了棉条的产量和质量,充分满足了细纱车间的需要。
工厂党委及时总结了梳棉车间的经验,并向全厂推广。随后,全厂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各车间的工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普遍地提高了产量,从而适应了细纱车间提高纱锭转速后的新情况。这样,全厂生产就提高了一步。
由于这个厂的党委注意深入地做思想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因此,全厂职工群众在短短时间内,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