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 闯增产新路——壶关县十万七千亩旱地谷子是怎样上《纲要》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1
第2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 闯增产新路
——壶关县十万七千亩旱地谷子是怎样上《纲要》的
中共山西省壶关县委在批修整风中,不断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影响,运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农业生产。两年来,他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总结推广本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旱地谷子高产经验,取得了成绩。一九七二年全县十万七千亩旱地谷子获得丰收,平均亩产由一九七○年前的二百多斤增加到四百零五斤。谷子占全县粮田面积的三分之一。谷子摘掉了低产帽,就使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晋庄经验给县委的启示
壶关县在太行山的南端。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高寒,十年九旱,历年来粮食亩产只有二百多斤。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改变低产面貌心切,曾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看到杂交高粱能大幅度增产,回来后就建议大面积种植。搞了两年,由于这种作物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了产。与此同时,晋庄公社晋庄大队却摸索出一套旱地谷子高产经验。这使县委为之一震。为什么杂交高粱在外地能增产,在本地却吃不开?为什么我们认为靠谷子“发不了火”,晋庄大队却能过“黄河”跨“长江”?通过分析研究,大家认识到,学习外地经验是必要的,但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更重要的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寻找和认真总结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走出自己的增产路子。他们又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谷子历来是壶关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七○年十年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二百八十斤,而谷子只有二百二十斤,成了“拉腿作物”。因此,使谷子低产变高产,对于改变全县的低产面貌是关键的一着。而谷子耐旱耐寒,生长期较短,适合于本地种植,群众中也有传统技术,只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不断总结增产经验,谷子就可以由低产变高产。晋庄的经验正说明了这点。
到手的经验还要亲手去总结
县委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心中有了底,就多次组织参观学习,亲自下乡检查督促,把推广晋庄经验,夺取谷子高产当作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但是“冲锋号”吹了一阵又一阵,一些社、队行动并不快。这是为什么?县委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深入这些社、队调查了解。群众让他做个样样,讲个道道,他却做不出来,讲不明白。原来下边行动不快,责任还在县委。领导对晋庄的经验尚且一知半解,怎么能有力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齐心来干呢?他把这个情况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其他领导成员也深有同感。过去认为晋庄的经验有关部门作过调查总结,现成摆着,只要推广就行了,自己并没有亲自去研究。联系这个实际,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认识论,深深感到,要想得到真知,就必须到晋庄大队去,亲自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秋耕壮垡是晋庄大队谷子高产的基本经验之一,以前老是推不开。县委副书记张王成和县革委会常委常友好,带领技术人员,组织调查组,到晋庄大队秋耕壮垡现场,跟群众一块操作;春天又对播种前的墒情和播种后的苗情细心测定和查看;苗期遇旱继续详细观察,终于弄清了秋耕壮垡的科学道理。原来当地气候的显著特点是春旱秋涝,实行秋耕壮垡的耕作方法,把春耕地变为秋耕地,既使土壤松虚,利于蓄秋雨,存冬雪,保墒过冬,又避免了春耕翻地时土壤大量失墒,达到秋雨春用的目的;把春施底肥变为秋施底肥,还可以经过一冬一春的风化,使肥土相溶,提高地力。秋耕壮垡的科学道理宣传开去,很快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一九七一年,全县六万三千亩谷地实行了秋耕壮垡,占谷地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去年又增至百分之九十。
县委领导先后深入晋庄,亲自参加和研究谷子种植的全过程,成了晋庄经验的亲知者,晋庄经验也由感性到理性,提高了一步。这样,推广起来就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得心应手,卓有成效。他们按照晋庄经验的内在联系,合理分解为壮垡、整地、播种、夏管四个环节,搭时应节召开专题现场会。每次现场会推广一至两项主要经验,会上讲的讲到了本质,听的听到了要领,做的做出了示范,看的看出了头绪。大家反映说:会上心开窍,回来能做到。
管用的经验也要因地制宜
晋庄的经验反映了旱地谷子增产的规律,哪里学了哪里就增产,群众称之为“管用的经验”。但是县委也发现,同在学晋庄,效果不一样,有的社、队还出了问题。经过调查了解,原来“管用的经验”,也还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县委经过调查,依地形、气候把全县分为山区、半山区、平川区三个类型,又从中选择六个有代表性的大队,作为“点”。县委常委分别蹲到点上,跟那里的干部群众共同学习晋庄。
地处山区的东井岭公社塔店大队,以前晋庄种什么谷,他们也种什么谷;晋庄什么节令下种,他们也什么节令下种,结果晋庄的谷子穗大籽饱,塔店的却穗虚籽秕。在这里蹲点的县委书记李清和同志,跟群众一块找原因,主要是这里无霜期比晋庄短十多天。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根据晋庄品种搭配、地块选择、下种分期、施肥有别等种植技术,结合实际对全大队谷子作全面规划,科学安排。高产品种“长农一号”生长期比这里的无霜期长十来天,他们就温汤浸种,选择向阳背风地块,提前五天下种,增施羊粪、屋土等热性肥料,使之避开早霜;在背阴地、下湿地,选种“金棒锤”“红石榴”等早熟品种;在容易招风的岭头地、沟口地,选种低秆抗风的“长毛谷”,并在周围种植高粱,“站岗”挡风,保护谷子。去年这个大队谷子平均亩产量达到五百五十斤,为山区推广晋庄经验,踩出了一条路子。
各公社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大队作为样板,群众称之为“小晋庄”。店上公社寨里大队部分土地是挂在半山腰的三类田,石头多,土层薄。公社党委书记李小保来到这里和群众商量,采取“开肠剥肚”,起石还土,里切外垫,加厚土层的办法,使深耕壮垡达到了晋庄的标准。这个公社类似这种石厚土薄的地占三分之一,以前不少大队认为晋庄土层厚,自己土层薄,学习晋庄深耕壮垡的经验有困难。寨里的样子教育了干部群众,克服了畏难情绪,全社改造三类田五千多亩,去年谷子平均亩产四百二十五斤。
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去年壶关县旱地谷子平均亩产赶上并超过了各种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水平。山区、半山区、平川区都涌现出一批谷子高产社、队。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