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古灵渠 展新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2
第4版()
专栏:

古灵渠 展新姿
灵渠是两千多年前开挖的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经过修建和扩建,一个以灵渠为主干的水利灌溉网已经形成,受益农田面积扩大到三万二千多亩,地方工业用水也得到了供应。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北行六十多公里,就来到在兴安县境内的灵渠。这座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水利工程,在人民手中经过连年整治,疏浚旧渠道,开挖新支渠,加固堤坝,兴建排灌工程等,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二千五百亩,扩大到三万二千三百亩。一九七二年,桂北地区一连三个多月基本上无雨,但是灵渠两岸的社队,凭借灵渠的水灌田,粮食仍然获得增产,平均亩产由一九七一年的八百四十九斤增加到九百五十斤。
灵渠,原是一条人工运河,又名兴安运河。它开挖于公元前二百一十三年,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它把发源于灵川县海洋山的湘江和发源于兴安县苗儿山的桂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曾经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孔道。到近代,由于公路、铁路的修筑,它作为交通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一条以灌溉农田为主的渠道。
灵渠工程,主要包括一个由巨石砌成的分水堤坝和一个分水、两个泄水“天平”,以及二十八个陡门。堤坝呈“人”字形,前端的“铧嘴”直伸南来的湘江之中,把湘水一分为二:一股依左侧的大天平流入北渠,一股依右侧的小天平流入南渠。由大、小天平平衡水位。涨水时,洪水通过大、小天平的坝顶,溢入北渠和南渠之间地势较低的湘江故道。北渠长约三、四公里,迂回曲折,下端仍连接湘江,它除了保持被截断的湘江的通航外,还可以减弱流入南渠的水势;南渠长约三十公里,下端连接桂江上游的大溶江。灵渠一般指南渠,就是昔日由湘江进入桂江的水上运输线。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
但是,解放前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灵渠年久失修,渠道淤塞,堤坝残破,两岸受益的农田只有二千多亩,粮食平均亩产在三百斤左右。解放后,灵渠经过治理,到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灌溉面积已经增加到一万多亩,受益农田粮食平均亩产上升到五百斤左右。
最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灵渠两岸人民在中共兴安县委领导下,广辟水源,挖掘潜力,狠抓工程配套,到一九七二年为止,共兴修了三十四条、总长一百一十多公里的大小渠道,建成二十座渡槽和三百一十个闸门,形成了一个以灵渠为主干的、渠道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为了增加灌溉用水,他们还先后修建和扩建了支灵水库等四个蓄水工程,开挖了六十多个小山塘。这些水库、山塘个个和灵渠连接,使灵渠流经的四个公社受益的农田面积大大扩大。过去,灵渠两岸只种一季水稻;现在随着灵渠灌溉效益的不断扩大,一九七一年灌区所属的社队全部种上了双季稻,粮食平均亩产一跃跨过《纲要》,一九七二年又继续丰收。
兴安县人民还把灵渠水引到工厂,为工业生产服务。现在这个县县办的农机厂、化肥厂、农药厂、水泥厂、造纸厂、酒厂等十多个工厂的生产,也都依靠灵渠供水。灵渠两岸的社队,还利用灵渠的水,建成两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使古老的灵渠大放光芒。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