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钢铁的意志 无穷的力量——记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十七年来坚持治山治水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3
第2版()
专栏:

钢铁的意志 无穷的力量
——记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十七年来坚持治山治水的事迹
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很早就以治山治水的显著成绩闻名全国。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下丁家大队,耳闻目睹,真是振奋人心。这里,大小三十六座山头,都覆盖着茂密的青松,棉槐树、白杨树等穿插其间;山间,山塘水库犹如繁星点点,银光闪闪;山沟里,是一片片果林;山坡上,是一层层梯田。从下往上看,石堰象城墙,只见石堰不见田;从上往下看,梯田平展展,只见梯田不见堰。
这美丽壮观的画图,谱写了下丁家干部、群众向大自然战斗的胜利赞歌。从合作化以来,他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共投入一百二十五万多个劳动日,挖了一百六十多万个土石方,如果一方接一方的摆开,足有三千二百里长。垒梯田的石堰,如果一条一条地连接起来,共长七百二十多里。在这些数字中,凝结着下丁家干部和群众的无数汗水,记载着宝贵的经验和生动的事迹。
坚韧不拔 持久不懈
下丁家大队的贫下中农,治山治水的战斗已经坚持了十七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各种阻力,勇往直前。
早在一九五五年冬天,下丁家成立高级合作社不久,党总支书记王永幸为改变下丁家“十年九旱”、穷困落后的面貌,就带着干部、群众开展了打水井的战斗。每人凭着一双铁手,一把铁镐,和石头“硬碰硬”,一直干到第二年夏天,打了二十眼水井。秋天,下丁家发生大旱,二十眼水井全部干得底朝天。挫折使群众变得更加坚强。他们说:“社会主义要靠俺们艰苦奋斗。不斗到老天低头,俺们决不收兵!”党总支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下丁家是个山区,应该利用山区的水源,先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一九五七年,下丁家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人不歇肩,马不停蹄。到一九五九年,兴修了十几座山塘、水库和河坝,整地造地一千多亩,百分之六十的地旱涝保收,粮食亩产量由高级社前的二百多斤增长到八百多斤。
胜利鼓舞了群众,大家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从此,他们跃马扬鞭,开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久战。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们苦干实干,从没松过劲。
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还经常遇到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斗争,通过斗争,又前进一步。
这个大队的口子村,在村南的山坡上,有七亩零零落落的乱石窝地,产量很低。一九七一年,党支部决心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整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大家一合计,整好这块地需要三千方石头。这时,有的人扳着指头算:如果炸山开石,把三千方石头卖出去,每方四块多钱,能卖一万多元。认为整地不合算,主张炸山开石卖石头。党支部书记战德本想:合算不合算,要看是否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于是发动全村群众开展大辩论:“是整地还是炸了山开了石卖石头?是创业还是图眼前?”大多数群众觉得,把这七亩地整好,亩产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多。这是百年大计,决不能打眼前的小算盘。党支部集中了正确的意见,带领社员投入了战斗。经过一个冬春的辛勤劳动,三十三块“乱石窝”变成了五块大地,五道各一百多米长、三米多高的大石堰,象一座新造的城墙!
坚持“三为主” 扎扎实实干
下丁家大队在治理山水的斗争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的方针,干得扎实,卓有成效。
十七年来,下丁家自力更生兴修山塘、水库、河坝共二十个,投资二十七万元,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这二十项水利工程中,有容十多万方水的水库,也有灌十几亩、几十亩地的山塘。无论是山塘还是水库,他们都做到当年配套,当年受益。
回顾十七年的历史,人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经常谈论起修建高山水库的情景。
一九六四年,下丁家党总支决定在高山上面的深山沟里兴建一座小型水库,灌溉高山坡上八十多亩旱地。由于山势险峻,水库必须砌坚固的石坝。这样,需要两万多方石头,三十五万斤水泥,还需要大量的河沙,投资二万五千元。计划公布后,有人向党总支建议:“俺大队过去搞了那么多建设,没要国家一文钱;这次工程艰巨,应该打个报告,请上级帮助一下。”党总支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讨论,贫下中农不同意,他们说:“俺们大队,从来也没有把困难上交过,随便向国家伸手,建了水库也不光彩。”最后,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高山水库。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广开门路,发展副业生产。修大坝,需要大量的石头。他们顶风冒雪,一炮、一钎,每天炸山开石;山路又窄又陡,物料运输困难,大家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凭着两个铁肩膀,起早拉晚,不停地向工地运水泥、石块和河沙,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九六五年春,水库大坝基本建成,一条七十米长、八米高的石坝,屹立在山谷之中。这时,春耕大忙季节已经到来,但是配套工程还未动工。有的社员提出:先集中力量搞春耕,配套以后再说。王永幸想:如果不把配套工程搞好,当年就不能受益,应该做到两者兼顾,既不能影响当年生产,又要搞好水利配套。大队党总支把劳力作了合理安排:大部分人搞春耕,小部分人修水渠,顶星星戴月亮地干,很快就把渠道修好了,使八十多亩旱地当年就得到了自流灌溉。
兴建高山水库,只是一个事例。在下丁家大队,“三为主”的方针已经在干部、群众中牢牢扎根。
近几年来,也有人想:“现在家底厚了,应该修个大水库,叫人看了有气魄。”党总支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不符合毛主席的教导。下丁家搞大水库,缺乏充足的水源。如果贪大求洋,既浪费人力财力,又得不到实效。这样的“气魄”,过去没有搞,现在和将来也不能搞。他们根据本大队的情况,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加固加高了四座水库,整修了十五华里石渠,使有限的水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掌握规律 综合治理
改造自然,先要认识自然,认识了自然,才能改造自然。通过十七年来的实践,下丁家党总支对这一点体会十分深刻。开始,他们没有摸到山、水、田的“脾气”,碰了几次“钉子”。后来,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逐步地掌握了治理山、水、田的规律,农田水利建设搞得又快又好。
在下丁家,最突出的问题是干旱。党总支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带领群众连续奋战了几年,兴修了很多山塘、水库和河坝,使旱地得到了灌溉。但是,不少地由于没有平整,高低不平,土层瘠薄。“浇地如跑马,水过地皮湿,高处冲出石头,低处淹死庄稼。”这使大家认识到,“有水不平地,增产难上难。”于是,党总支决定“以水促土”,大搞整地造地。夏季,他们白天顶着烈日抢收抢种,晚上借着月光整地造地;寒冬,他们冒着风雪,开石砌堰,加厚土层。经过长年累月的苦干,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到“水流到那,地就整到那”,土层深度由原来五、六寸增加到一尺五至两尺以上,为稳产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旧的矛盾刚刚解决,新的矛盾又冒了出来。一九六○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山洪象脱缰的野马,卷着沙石,直泻而下,转眼间,有的河坝被淤平,有的水库被冲垮,还冲坏了八十亩梯田。一位老贫农告诉王永幸:“水是一条龙,先从山上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这个通俗的道理,使王永幸受到了启发。他想,要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受损失,不治山不行。党总支研究后,一面带领群众整修被冲垮的水库、梯田,挖掘被淤平的河坝;一面开始治山。他们发动群众开石条,在山沟、山涧筑坝拦砂。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大队就筑拦砂坝八百多条。与此同时,开展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活动。没有树苗,他们开荒地做苗圃,自己采种育苗。在石头山上栽树,确实艰难,为了力争栽一棵活一棵,男女社员每次趁下大雨的时候,爬山越岭,挖坑栽树。这样连续奋战到一九六六年,下丁家七千五百亩光秃秃的石山,全部绿化了。从此,制服了山洪和流砂,使山塘、水库、河坝和良田免除了威胁。大家从这些变化中认识到:山、水、田三者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这些经验,早已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一九六九年冬天,下丁家大队又一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为了巩固和发展水土保持的成果,全大队每个自然村都成立了林业队,加强了对山林的管理。同时,他们抓紧农田建设。到一九七二年止,全大队共整地造地一千九百多亩,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整了两至三次,百分之八十五达到了旱涝保收。
新的起点 新的步伐
经过十七年的不断努力,下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大革命以来,前进的步伐更快。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二十斤。一九七二年,他们战胜持续六个月没有下透雨的严重干旱,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亩产增长到一千二百斤;林果和副业净收入三十多万元。现在,全大队有拖拉机十一台,粉碎机、磨面机、轧花机等二十八部,还购买了汽车。社员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成绩面前,大队党总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从一九七二年大旱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旱了六个月,十九个山塘、水库干了十六个,如果发生更大的旱灾,能保证农业丰收吗?”党总支召开支委会研究,认为:一定要“抗旱抗到天低头,无雨也要保丰收”。河里的水提取来、天上的水蓄起来还不够,必须打深井,挖掘地下水源。党总支研究后决定:再打深井十眼。
一九七二年冬天,在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张书勤的带领下,青年民兵、贫下中农摆开了打深井的战场。
在新的一年里,下丁家大队干部、群众满怀战斗豪情,正在大踏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农业学大寨
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新貌。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