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三下杨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3
第2版()
专栏:

三下杨井
去年汛期,张河阻塞,河水漫上了一段堤岸。江苏淮阴县棉花和小营两个公社,部分庄稼受涝,向县里提出了尽快治理张河的要求。
按照县委的指示,水电科的几个技术人员到了现场。他们根据受涝情况查看了一段水利工程,作出了原有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的结论。回到县里,他们在地图上量量算算,结果来了个裁弯取直,抹去了旧河线上的弯道,划上了一条笔直的河线,规划在小营公社的杨井大队中间,新开一条六十米宽、四华里半长的河道,直入盐河。在报请县委审批时,他们给这个方案归纳了四条优点:河线直,流程短,排水畅,气魄大。
但是,县委并没有立即做决定,而是建议他们再到群众中去听听意见。这几个技术人员二次去杨井,向大家介绍了这个治理方案。谁知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都不同意,说:只要清除张河入崔大泓那一段的路坝、埂隔,再略加拓宽挖深,排水就可以畅通无阻,用不着开什么新河。有个老贫农尖锐地批评说:“水利水利,要对生产有利。你们管水利的,可不能划直了河线,偏了路线呵!”
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引起了这几个同志的深思,也带来了一场争论。有的同志意识到,过去的调查脱离了群众,主张根据群众意见作进一步调查,按照实际重新作规划。而有的同志认为,要重新安排山河,就应当大刀阔斧地搞些有气魄的工程,原订方案就是不错。两种意见一时相持不下。县委分管水利的负责同志觉得,这个结论同群众一起来做,更有说服力,更有教育意义。于是带领这几个同志三下杨井。
杨井大队的干部领着他们走遍了大队和周围一带,认真地勘察了原订方案的河道走向,察看了那一段旧河道。讨论方案时,干部和贫下中农建议多方面地算算账,把两个方案切实地作一番比较。
摆的摆,算的算,一笔细账很快出来了。按原订方案施工,挖土十二万方,损失耕地二百亩,拆迁房屋二十六户;为了防冲保土,新河下游要新建一座“跌水”工程。而且河道从大队穿心通过,杨井大队一劈两半,切断了四个生产队一百六十多户社员的交通,即使沿河架设三座新桥,很多社员也还要绕道参加生产。全部工程共需国家投资十一万五千元。而利用旧河道,仅仅铲除河道中的行水障碍,以及把张河四百米长的弯段和另一段狭窄河床疏浚一下,只挖土四万方,接长一座公路桥,挖地二十一亩,只要国家投资一万八千多元。
通过调查和算账,分清了两个方案的优劣,认识到这是两条不同路线的反映。一个多快好省,一个少慢差费。统一了认识之后,一致决定把工程方案改为拓宽、加深和疏浚旧有河道,提高工程标准。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县委的批准。事后,技术人员深有感受地说:“不是张河的线路要‘裁弯取直’,而是我们思想上要提高路线觉悟!”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