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雪峰山上养路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3
第4版()
专栏:

雪峰山上养路工
雪峰山,海拔一千九百多米,层峦叠嶂,地势险峻。衡(阳)、贵(阳)公路,从这里穿云破雾而过。负责养护这段公路的湖南省先进单位——枳木槽工班和岩屋界、铲子坪、雪峰工班,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冒严寒,斗灾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有名的“雪峰天险”变成畅通无阻的坦途。
一九六九年五月的一天晚上,雪峰山上大雨如注,山洪夹着泥沙、柴草奔腾而下。班长蒋太和同两个工人巡路时,发现一座双口涵洞被堵塞,洪水开始漫过路面,如不及时疏通,就要冲毁公路,中断交通。在这紧急情况下,在旧社会当过八年“道夫子”的老工人蒋太和和他的战友们,牢记毛主席关于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不顾个人安危,争先恐后地爬进涵洞,一个传一个地将沙石、柴草往外掏。涵洞快要掏通了,他们正准备退出来的时候,“哗”的一声,一股泥浆水劈头压来。强大的水流把他们冲下七、八米远。他们从水里爬起来,又继续坚持战斗,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有一年,春节前的一个夜晚,雪峰工班负责的路段上塌方四百多方,将公路截断。养路工们立即顶风冒雨干了起来:有的挑泥沙,有的撬块石。衣外一层冰,衣里一身汗。当时,山上松动的石块,呲牙咧嘴,随时可能掉下来伤人。老工人曾斌冒着危险攀登上十多米高的半山腰,一次又一次地排除险石。后来,上级单位和兄弟工班闻讯赶来支援,齐心合力奋战一通宵,终于在拂晓前清出了路面。望着一辆辆汽车通过,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岩屋界工班有一公里急上急下的路段,路面遭到破坏,急需改造;可是,当地缺乏符合标准的砂石。怎么办?共产党员姜国民就和同志们一起,每天起早贪黑,从山脚下挑来一百二十多方石块,锤成砂石,把一公里差等公路改造过来。
几年来,在养路工人的积极努力下,一些被称为“老虎口”、“野猪嘴”的难关险道,变成了十米左右宽的坦途;整个雪峰山公路的路面,也由过去的三、四米宽加到五、六米宽。来往司机、旅客看到雪峰山公路的变化,深有感慨地说:“昔日雪峰山,行车心胆寒;如今雪峰山,行车似平川。”
雪峰山上原有的木桥,已经不能适应运输大型设备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支援山区建设,工班的同志们一面养路,一面建桥,几年时间,把十七座木桥全部改建成坚固耐用的石拱桥。
雪峰山上人烟稀少,气候变化无常。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的养路工人,不仅工作繁重、艰险,生活也很艰苦。但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教导,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来往的司机、旅客。冬天,他们为客人们生炭火、烧茶、煮饭。客人多,就主动让出床铺,自己烤火过夜,守护车辆。清早,他们为司机溶化车窗上的冰雪,烧热汽车引擎。司机、旅客激动地说:“到了这里,就象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