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唐古拉山区的拥军爱民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4
第2版()
专栏:

唐古拉山区的拥军爱民歌
座落在青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海拔五千多米,终年冰封,四季飘雪。驻守在这里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群众,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呈现一派军民团结战斗的动人景象。
“拥军井”
唐古拉山兵站,有一眼一百八十五米深的水井。战士们叫它“拥军井”。
提起这眼井,战士们就会怀着深情向你讲述它的来历。
过去,唐古拉山兵站,一年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要到河里打冰化水用。由于过往车辆和旅客很多,打冰化水的劳动量很大。青海省水电局地质水文队的工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心以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拥军爱民”的伟大号召,为解放军在山上打一眼水井。
一九七一年五月,地质水文队的二十四名工人来到唐古拉山兵站,开始了打井的艰苦战斗。
五月的唐古拉山,还是冰天雪地。工人们刚上山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冷风吹来,穿上皮衣皮裤也不抵寒;打井喷出的泥浆溅到身上,立即结成了冰。可是他们说:“不为子弟兵打成井,决不下唐古拉山!”
打井队负责人张贞,高山反应厉害,加上艰巨的劳动,胃溃疡引起出血,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兵站的医生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动员他下了山。他在山下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好转以后,又上了山。打井工人们就这样,昼夜不停,艰苦奋战,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在“世界屋脊”上打成了一眼井,解决了兵站的用水问题。
“爱民路”
青海省曲麻莱县曲麻河公社多休大队的牧场,座落在唐古拉山北侧的深山里。这里道道高山,条条激流,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早就盼望开辟一条路,把汽车开进来。五道梁兵站的干部、战士根据藏族人民的愿望,在崇山峻岭中探测出一条路,第一次把汽车开到这里。路有了,车通了,当地藏族牧民无比高兴,给这条路起名为“爱民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多休大队革委会委员贡加同社员一起赶着牦牛出山交售羊毛等畜产品。来到五道梁兵站后,贡加和两名社员搭兵站的顺路汽车把畜产品运到民族贸易点。其他社员赶着牦牛回去了。贡加和两名社员在贸易点交售了畜产品,又带着大笔的现款和社员所需的布匹、藏靴、茶叶等生活日用品,回到了五道梁兵站。怎样才能把这些物品运进山去呢?如果步行回去再赶着牦牛出来驮运,往返就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这样,就要误了队上规定的年终决分时间。
五道梁兵站指战员把藏族同胞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决心在深山里探测出一条路来,用汽车把生活用品送到藏胞手里。他们在教导员范春龙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开路小分队,带着对藏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进山了。
唐古拉山的天气,瞬息万变。正当他们一面探索路线,一面前进的时候,北风卷着雪花铺天盖地而来。风雪挡住了视线,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沟壑。指战员们跳下汽车,一步一步地探测路线,引导着汽车前进。汽车遇到陡坡上不去时,他们就用镐头、铁锹把它铲平。从早晨到深夜,经过十多个小时与风雪搏斗,在崇山峻岭中踏出了一条路,把汽车开到了牧民的帐房前。
汽车的灯光照亮了山谷,清脆的喇叭声传遍整个牧场。牧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跑来,“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的欢呼声响彻牧场。
“团结绳”
在托托河兵站,大家都知道军医杨天成和何增智每人有一根象征着军民团结的绳子。这两根绳子,反映了一段生动的爱民故事,凝聚着藏族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深厚感情。
去年八月的一天,格尔木县唐古拉公社的五十七岁的藏族牧民康珠阿奶患了急性胃炎,病情十分严重。消息传到托托河兵站时,夜幕已经降临。领导上立即决定让军医杨天成和何增智连夜出诊。
从兵站到康珠的帐房有四十多里的路程。当时,天正下着雨,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杨天成和何增智急忙收拾药箱,跨上牦牛出发了。雨越下越大,崎岖不平的山路更加难走。他们骑的牦牛多次滑倒,人被摔得满身泥水。他们不叫一声苦,爬起来拉着牦牛继续前进。走了五个多小时,于夜间十二点多钟终于赶到病人的帐房。经过紧急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
康珠阿奶为了感谢金珠玛米,她选择了一些洁白的牦牛毛,搓成了两根绳子,送给了杨天成和何增智,表示军民要拧成一股绳,共同保卫和建设祖国的高原。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