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红旗渠畔红旗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8
第2版()
专栏:

红旗渠畔红旗飘
红旗渠,灌溉着林县的山田;
红旗渠,激励着林县人民勇往直前!
河南省林县人民,经过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的锻炼,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几年来,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修建红旗渠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豪迈的气概,从多方面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斗志昂扬闯新路
红旗渠建成通水,解决了五十六万人民群众和三万多头牲畜的吃水问题,使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一万多亩扩大到六十万亩。随着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改良土壤就成为农业增产的新课题,于是,林县人民斗志昂扬地又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小店公社元家庄大队,走在深翻改土运动的最前面。
这个大队的一千来亩耕地分布在五道岗、四条沟上,地块大大小小、崎岖不平,三寸深的活土层下边,都是红夹板土和裂礓石。一遇干旱,地裂苗枯,颗粒不收。为了充分发挥红旗渠的灌溉效益,一九六八年以来,大队狠抓深翻改土工作。大队党支部书记赵德义率领专业队,坚持常年战斗,决心把坡岗地变成大寨田。土薄石硬,镢头、铁锨、钢钎都用上了,一个人一天还翻不到二厘地。不少社员,手上磨起了泡,虎口震出了血,但从不叫苦。他们豪迈地说:只要拿出修建红旗渠的劲头来,就能斗山山低头,斗地地变样。经过几年奋战,倒运土石七万八千多方,使全大队的近千亩耕地得到了平整深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七二年亩产达到九百九十多斤。在元家庄大队的带动下,全县迅速掀起了深翻改土的高潮。目前,已深翻改土三十多万亩,建大寨田二十多万亩。
生产上的新路是无止境的。过去,由于干旱缺水,只能种一些耐旱低产作物。现在,有了水,农作物的品种也来了一个大改革。几年来,林县人民不断地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着,他们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红薯等农作物的四百多个品种进行了研究,并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高产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宽垄稀植是林县的老习惯。红旗渠的建成,引起了耕作习惯的变革,打破了这个框框。全县由五千多名农民技术员带头,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他们实行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扩大复种指数。全县的间作套种面积由过去的十六万亩逐步扩大到六十万亩。临淇公社南园大队,每人平均不到六分地,他们实行科学种田,进行间作套种,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全大队一九七二年亩产达到一千零六十斤。
农业“八字宪法”的贯彻执行,科学种田活动的开展,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跨过《纲要》;平均亩产由红旗渠通水前一九六五年的三百二十九斤,去年提高到五百斤;全县的集体储备粮达八千多万斤。
敢教荒山披绿装
一九六六年红旗渠干渠建成通水,为绿化荒山实现大地园林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过去西山脚下,大片山坡都是光秃秃的。红旗渠水流过来了,山坡面貌发生了变化。现在,一条七、八十里长,三、五里宽的大林带郁郁葱葱。合涧公社北小庄大队植树造林的战斗历程,是这个林带形成的缩影。
北小庄大队,坡多地少,土薄石厚。过去,全队十二个自然村中只有一眼活水井。解放后,党支部带领群众,掀起四次造林高潮,都因为缺水,成材甚少。红旗渠水的到来,鼓舞这个大队掀起了第五次造林高潮。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改造荒山的工地上,热气腾腾。数百名社员发扬当年“一把铁锤一把钎,手牵漳河到林县”的革命精神,掀掉乱石,换上黄土,劳动一冬,挖成四万个一米见方的树坑。到一九六九年春天,他们栽了苹果、花椒、刺槐和杂木各万株。植树成活率由过去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几年来,他们用挖出的乱石垒成了石岸二百四十八条,把原来光秃秃的荒山,建成了林木层层的梯田,昔日荒凉贫瘠的北小庄,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好地方。
红旗渠的修建,激发了东姚公社冯举沟大队社员绿化荒山的革命热情。一九六三年春天,这个大队的年轻人投入了红旗渠的建设,在家里的老年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向党支部提出:坚决绿化卖柴岭,年老也要有贡献!十二位老贫农,靠着“一双铁手掌,两个铁肩膀”,不分风雨阴晴,常年坚持劳动。十年来,筑起大小石坝五百多条,栽树十三万多棵,有的已经成林挂果,为集体增加收入两万二千多元。
在这些先进单位的带动下,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到一九七二年,荒坡绿化三十二万亩,河滩造林一万八千亩,四旁植树三千多万株,全县四百多个大队,都有了果园。
自力更生建电站
太行山,沟壑纵横,在红旗渠的流程中,形成了无数个自然落差。这些大小落差,给林县人民带来了水力发电的良好条件。
一九六六年夏天,在欢庆红旗渠通水的大喜日子里,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二干渠跨越的凤凰台上,开始了修建发电三千多瓩的红旗发电站。搞水电,对林县人民来说,又是一件新事物。但他们坚信:靠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泥腿子”一定能降服“电老虎”!
建立这座电站的关键工程,是两根长一百零五米、内径一米二的钢制进水管道。没有管道怎么办?工地上的石匠、泥水匠,凭着修建红旗渠的实践经验,用本县生产的水泥,制成了两根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代替了钢制的管道。电站装配的两台机组,缺少设备,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干部、贫下中农一起研究,一件一件地制了出来。红旗电站终于在一九六八年五月正式投入生产。
红旗发电站建成后,红旗渠下游的小店公社西油村发电站又上马了!社员们说:有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太行山上有的是石头,自己动手能办电!他们自烧石灰砖瓦,自制各种设备器材。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座小型发电站建成了。
只有十六户人家的合涧公社柳河水大队合峪沟生产队,在高达一千二百米的太行之巅,利用小股泉水自办电站的事迹,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一座六点三瓩的水电站在悬崖陡壁上建成了,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小小的山村。
一座座发电站的建成投产,恰似战鼓催人。城关公社在红旗渠一干渠的第十二支渠上,规划了二十二座小型电站。仅一年多时间,就有九个大队建成了十座,总发电量达四百瓩。
水力发电站的迅速发展,给林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县水力发电站已发展到四十座,发电五千八百多瓩,用电的大队有三百九十多个。电力促进了县、社工业的发展,使四百八十多个电灌站和机井群有了动力。同时,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河顺公社西曲阳大队,有了电以后,仅米面加工,一年就节省许多劳力。
自力更生改变了一穷二白,艰苦奋斗迎来了万紫千红。林县人民满怀胜利豪情,伴随着开山炸石的隆隆炮声,大踏步地跨进了一九七三年,开始了新的战斗!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