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山垄处处镶明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8
第2版()
专栏:

山垄处处镶明镜
福建省漳平县城郊公社福满大队,地处闽西山区东部。全大队八百多亩耕地分布在四十五条坑垄里,山上没有泉,垄里没有溪,十有八九是“望天田”,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一九六八年以前,这个大队每年要吃国家回销粮二十四万斤。
一九六九年以来,大队党支部坚持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教育群众,抓住主要矛盾,建设山塘水库,使福满的山山水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在这里看到的是:青山迭翠,碧水盈塘。小山塘、小水库,遍布山垄;引水道、排灌沟,纵横成网。四年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去年,在春旱和严重虫害的情况下,仍然夺得粮食好收成,亩产达到一千五百一十二斤。多种经营也有较大的发展。四年间,共向国家交售粮食三十八万六千多斤,集体储备粮十六万斤。
小山塘的启示
一九六九年,新成立的福满大队党支部,为了改变十年九旱的局面,认真总结了福满二十年来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
解放初期,群众迫切要求迅速改变福满贫穷落后的面貌,当时,干部曾经作出一个治山治水的规划,但由于架子摊得太大,结果落了空。一九五五年农业合作社成立不久,全社几百人迎朔风,冒严寒,踏冰霜,经过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三个小山塘水库,灌溉农田三百六十亩,粮食产量大增。一九五八年粮食总产达到七十五万斤,是解放以来最高的年产量。
丰收以后,大队干部满以为开了几个山塘,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在水利建设上,缺乏创业思想,没有长期打算,舍不得花气力,存在侥幸心理。一九六三年来了个大旱,大部田地干裂,庄稼旱死。只有广东垄、长北坑和欧坑三个山塘水库周围一带的几百亩田地,获得了好的收成,粮食亩产达到七百多斤。
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认真作了一个比较:同样的山,同样的地,为什么广东垄、长北坑、欧坑这些地方旱年也能夺丰收,其他地方不行?小山塘、小水库威力可不小啊!如果全大队每条坑垄都挖它几口小山塘,建它几个小水库,不就解决大问题吗?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坚持斗争,扎扎实实干,把水利建设搞好。
“走自己的路”
水利建设这一仗怎么打?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还是两手向上、依赖国家?这里,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开始,党支部中有个同志提出一个方案:在九龙江畔建一座大型动力抽水站,架一千米长的水管,逐级抽水上山,然后再开二十多公里长的水圳,把水送进山垄,一举实现水利化。这个方案一提出,干部群众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有人反对说:“好是好,就是脱离实际,实现不了!”
大家算了一笔账:按这个方案干,要花三、四万元;福满大队家底薄,用这么多的钱,岂不是要向国家伸手?况且,这里山高河低,用电逐级抽水上山,电力设备也不许可。这一算,使党支部的领导成员认识到:不顾客观条件,想“一口吞下一头大象”,不现实,欲速则不达。为了寻找一条正确途径,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看法尽管不一,问题却越辩越明。那种所谓“小山塘不解渴,治标不治本”的论调已经站不住脚了。
认识统一后,党支部书记许天赐带领“三结合”勘察小组,踏勘了福满大队的山山水水,根据各个生产队不同的自然条件,拟订了一个治山治水,改良土壤,开山造田的长远规划。大家决心奋战几年,把山塘水库布满每条坑垄!
办法来自群众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群众改天换地的革命热情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们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闯出了一条多快好省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路子。
中坑一带,有十五亩梯田,灌溉困难;枯水季节,社员要从坑底倒戽十八层,才能把水“搬”上山。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戽两分地。人们早就看出靠戽水浇苗的办法不行,但一直找不出一条好办法来。前年,在大办水利中,第三生产队的群众重新勘察地形,采用依山筑坝,开“人”字沟,引雨水入塘,小水大蓄的办法,问题解决了,不但省工、省料,而且质量好,受益快。
高丽垄山塘和欧坑水库,同在一条坑,一个在坑底,一个在坑头,洪水季节,欧坑“吃不饱”,高丽垄却“吃不消”,让水白白流走。由于配套工程没有跟上,遇旱则缺水,遇涝不能排。怎么办?大队党支部书记许天赐带领队干部和老农多次来到这里进行实地勘测。有人提出采用“串联”的办法,就是绕山半圈开一条灌渠,让水库连山塘,山塘当渠道,这样既可以避开高山,又不用打山洞,能蓄能排。党支部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一九七一年冬和一九七二年春,就开出一条七百八十米长的灌渠,让欧坑水库和高丽垄山塘“牵”起手来,灌溉着大片良田。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苦战三个冬春,福满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新开出十六个山塘、水库,建成一条七百八十米长的灌渠,扩大灌溉面积百分之二十五。现在,全大队二十六个山塘水库,已经配套成龙,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