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从“刀耕火种”到“茶米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28
第2版()
专栏:

从“刀耕火种”到“茶米之乡”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建设大队,位于山峦重叠的阿佤山区,被人们誉为“阿佤大寨”。进入这个大队,在山顶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层层梯田布满了陡峭的山坡,片片茶园从山脚直铺到山顶,环绕山寨的水渠象一条白色的飘带缭绕在山腰,村寨周围的竹篷、油桐、棕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长期以来,当地习惯于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种一片丢一片。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他们就开始深翻改土、固定耕地。可是,年年搞,却年年没搞好。前年,大队党支部书记赵赛戛到大寨参观回来,详细地向队干部介绍了大寨经验。大家觉得深翻土地,既保水又提高土壤肥力,要想增产,非抓这项增产措施不可。可是,为什么大寨大队搞得好,建设大队却没搞好呢?大队干部同群众一起调查研究,终于把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原来,前几年搞深翻改土,没有学好大寨的革命精神,而是按照过去的习惯办事,只图轻松省力,用的是小犁小耙小锄头,犁田挖地只有三、四寸深,庄稼根子扎得浅,耐不住风、旱、涝灾,费的劳力不小,增产效果不大。事实使大家受到了教育:革命干劲不鼓足,实际情况不摸透,耕作方法不改革,再好的增产经验也学不了、学不好。于是,赵赛戛和其他大队干部每人带头打了一把深翻锄,分别到各生产队去,一边宣传大寨的经验,一边带领群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法,扎扎实实地干了起来。深翻改土的群众运动就迅速掀起来了。仅一个冬春,全大队就深翻了八百亩。
水利建设方面,他们不追求形式,不贪大求洋,而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作出合理的安排,力求少费工,快见效。这些年来,他们坚持先搞小水塘,再搞子母田(大田蓄水灌小田),接着开沟渠,后来才投入较大的力量挖隧道、修水库。从前年二月开始到去年三月,打通了一条长达三百八十米的引水隧道,并准备建造一个容量较大的水库。
建设大队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茶米之乡”的飞跃变化,粮食和经济林木都有发展。党支部副书记李岩块兴致勃勃地说:“改变阿佤山的面貌,我们全靠毛泽东思想,全靠大寨精神。只要坚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阿佤山面貌就能一天一天地改变!”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