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人多地少 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01
第4版()
专栏:

人多地少 出路何在?
山西省长治县共有二十四万多人,三十七万七千亩耕地,平均每人一亩半。在北方来说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除种粮食外,还要种植五万多亩麻、油料、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在这里,人与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粗粮与细粮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粮食产量总是提不高。
用扩大耕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矛盾是困难的。因为凡是可以耕种的土地,都已经耕种。出路何在呢?一九七一年,中共长治县委负责同志用辩证的观点,调查研究长治县各种类型的先进点,从南呈、小宋和林移三个大队的实践中得到了启示。
改革耕作制度
南呈、小宋和林移三个大队的耕地都很少,但是他们的粮食亩产都在千斤以上。过去,这三个大队每年都要从外地购进大批粮食,自一九六○年以来,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每年还向国家交售许多粮食,麻、油料、蔬菜也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开始,这里种粗粮多,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大家要求增产细粮。小麦、谷子的面积扩大了,占粮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呢?主要办法是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间作、套种面积。比如小宋大队,一九七○年在小麦地里套种玉米,小麦、玉米都获得很高的产量,一亩地顶了一亩半,一年收了两年粮。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他们在三百亩玉米地里套种山药蛋,收了山药蛋以后种油菜,收了油菜再复播上谷子,这四种农作物也都获得丰收。南呈大队针对太行山区气候高寒,一年内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左右的特点,在春季播种玉米的同时,窄行距里间种豆类,宽行距里间种山药蛋,收了山药蛋再种小麦;或者是在油菜地里种玉米,玉米的行距中间种瓜,收了油菜复播谷子。由于有效地利用无霜期和合理安排夏秋作物茬口,做到一年四季地不闲,提高了亩产量。
改变生产条件
中共长治县委在推广南呈、小宋、林移三个大队的经验中,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许多社队土地基本建设功夫不到,有的熟土层太薄,有的没有变成水浇地,有的肥料不足。这些基本条件不改变,想贸然把单作改为间作,一作改为两作,就会形成多种不能多收,甚至多种还要减收。其次是加工管理问题,许多社队种一茬,劳力顾得过来,作物可以管理得好;种两茬甚至几茬,劳力就很紧张,管理技术也需要提高。县委在推广这三个大队的经验之前,先推广了他们改变生产条件的经验,狠抓了三项措施:
第一、大搞深翻土地。干部带头,发动群众,机、马、牛与镢、锄、锹结合,两年多把全县耕地深翻了一遍,深度达一尺左右。同时搞了十二万亩大寨田,基本上达到了保土、保肥、保水的标准。
第二、狠抓农家肥料。小宋大队过去是把秸秆沤肥直接还田,后来用秸秆喂牛,红土垫圈,攒下肥料上地。东和公社南和大队把牛圈搬到山上,北呈公社上村大队把猪圈建到田间,既省工又多积了肥。县委抓住这些典型,在全县大力推广,同时落实了养猪政策,农家肥显著增加。
第三、兴修水利,把旱地变水田。前年冬天以来,全县共扩大水浇地三万亩。加上过去的基础,全县水浇地已占总耕地的一半。
实行科学种田
随着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变,改革耕作制度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去年,县委把全县分为五大片,采取常委蹲点带片,委员蹲点带社,部门包点的办法,推广三个大队的经验。着重抓了六十三个大村大队。有些“老大难”大队,由常委亲自坐阵,三个大队的经验推广很快。前年间作、套种、复播面积只有八万多亩,去年增加到二十二万亩。“麻地只种麻,麦地只种麦,夏秋各种各,一年只一作”的习惯,已经被麻麦轮作、秋夏套种、粮油轮种、粮菜套种所代替。
改革了耕作制度,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去年,全县粮食比前年增产了一千五百多万斤,麻皮、油料、蔬菜等普遍增产,党参、苹果和其它干果、水果也都丰收,是历史上全面增产最多的一年。全县的耕地面积没有扩大,收获面积却比过去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也初步得到了解决。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