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古镇新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04
第2版()
专栏:

古镇新容
河北束鹿县的辛集,是冀中平原的名镇。明清时代,这里便是远近驰名的皮毛加工集散地,素有“河北一集”之称。
解放前,这个名镇已经完全衰落了。这里仅有零零星星的几个破烂小厂和数家皮货手工作坊。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镇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因地制宜,兴办新工业,使全镇迅速由过去的消费集市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城镇,在支援农业生产、加速实现全县农业机械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放眼望去,方圆十余里,到处都矗立着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工厂,来往车辆络绎不绝。纵贯全镇南北柏油马路两旁的商店里,摆着许多当地制造的各类支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来自四面八方的汽车、马车、拖拉机,喧嚣着涌到这里。他们装好所需的农用机械、农药、化肥之后,又匆匆地驶向广大农村。
辛集镇现在拥有三十四家工厂,其中大部分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这些厂共生产八百多种产品,其中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就占五百种。一九七一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六千多万元,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十六倍。
还是一九六八年的上半年。束鹿县的广大贫下中农,满怀在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精耕细作,发展林、牧、副业,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许多社队纷纷向县革委会有关部门要水泵,要电机,要多种农业机械和农机配件。
形势逼人。县革委会决心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一年,成了辛集镇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文化大革命前直接支农的工厂,增添了新的农机具生产项目;原来不支农的,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大多数都设立了规模不等的农机具修配小组;还有些厂根据当地条件和农业急需,改为生产直接支农的产品;少数工厂的产品品种,也作了适当调整。这样,辛集镇原有的十几个工厂完全走上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产品增加了上百种。
辛集镇东面的束鹿化工厂,是这个期间发展起来的工厂之一。它除去生产硫化碱、硫酸钡等一般化工产品外,院子里还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硫酸炉、一座十二立方米的小高炉和一个水泥车间。这些都是在一九六八年以后,为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自力更生建起来的。硫酸炉生产的硫酸液,注入细长的地下管道,流进隔壁的磷肥厂,一年能生产一万吨磷肥。小高炉用生产硫酸用过的原料炼铁,每年可以为全县提供两千吨制造农机具的生铁。水泥车间吃高炉废渣,为农田水利建设生产大批水泥。短短几年,这个厂的产品就由四种增加到十四种,总产值也由六百万元猛增到一千四百万元。
为解决农业急需,一九六九年春,辛集镇马车修理门市部的十八名工人,自力更生建起了轴承厂。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半年时间自制了十六台专用设备,束鹿县破天荒第一次造出了轴承。现在,工人们熟练地操纵着机器,已经能够年产十一种不同型号的轴承七万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辛集原有的工业,转向支农以后迅速发展了,不少新建工厂,又如雨后春笋接连诞生,给古老的集镇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全镇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厂,一年就可以供应农村三千二百台电动机,一千台柴油机,七万套轴承,七百五十台水泵,近两千台脱粒机、粉碎机、扬场机,以及数万件农机具配件和小农具。今日的“河北一集”,已经成了支援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工业基地。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