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秦皇岛外打鱼忙——记秦皇岛市水产公司渔轮队艰苦创业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04
第3版()
专栏:

秦皇岛外打鱼忙
——记秦皇岛市水产公司渔轮队艰苦创业的事迹
初冬的渤海湾,水碧云淡。秦皇岛市水产公司的一艘艘渔轮正在天水一色的千里海面上,乘风破浪,兜捕鱼群。一片片渔网撒下去,一兜兜锦鳞入了舱。一九七二年,这个渔轮队捕获的鱼虾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吨成本下降百分之一点四。
这支渔轮队是在一九六九年九月重建的。当时只有二十三条多年失修的渔轮,适应不了远海生产的要求。怎么办?如果送到外地去修,不光要花几十万元维修费,还要耽误很长时间,影响来年春汛。渔工们决心打破使船不修船的老习惯,做到出海捕鱼,回港修船。
一场艰苦创业、自己动手建船坞、修破船的战斗打响了。二○一号、二○二号是两艘机器磨损和管道腐蚀严重的二百五十马力的铁壳渔轮,急需上坞大修。在没有坞道的情况下,渔工和维修工人大胆提出冬季“冰上修船”的设想。十二月的一天,这两艘渔轮,破冰驶进港池,冰冻成了天然“坞台”。他们踏着冻雪,冒着寒风,用铁铲、刮刀除锈,涂上油漆。经过一百二十天的紧张战斗,他们终于修好了大小几百件机器零件,使两艘渔轮焕然一新,并为国家节省十二吨钢材、五立方米木材、六万多元资金。
现在,全队形成了人人勤俭节约,项项精打细算的革命风气。大家把节约一滴油、一片网、一截缆绳,都看做是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每个渔工的兜里都装着织网的梭子,每条船上都备有维修箱和网抄子,坚持船出小毛病自己修,网刮破了自己补,每年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生产费用也不断降低。
“为国家多捕一斤鱼虾,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多添一块砖瓦。”渔工们不辞辛苦,长年累月地奋战在茫茫无际的海面上。
每年下海捕鱼虾,都要随时准备同狂风恶浪作斗争。到了汛期,公司党委成员经常跟船出海,参加生产,指挥生产。有一次,公司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赵勇,带领八条渔轮在渤海湾中心渔场捕虾,突然收到将有七级大风的天气预报。他们根据以往“抢风头”、“抓风尾”容易兜捕集群鱼虾的高产经验,具体分析了这次船多、马力大的有利条件和新船员多、技术力量较弱的不利因素,一致表示,只要妥善安排,采取相应的抗风措施,精心操作,不怕吃苦,完全能够战胜风浪继续投网捕虾。大家冒着七级大风连夜苦干,投了一网又一网,“抢风头”捕了几百箱虾。正在网网都获丰收的当头,风力突然猛增到八级,海浪象发了疯似的扑来。浪从船上过,船在水中钻,船身左右倾斜到四十度、五十度……,在这危急情况下,赵勇当机立断,指示所有船只抛缆下锚,开动机器,稳住船身,顶住急风恶浪。每个渔工都英勇顽强坚守在战斗岗位上。赵勇冻得牙齿咯咯作响,高血压病使他的头疼得象裂开一样,但他仍然镇定地用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大家检查机器,整理网具。风一见微,又立即带领大家抓住“风尾”虾情旺发时机捕虾,创造了捕虾航次高产纪录。
三年来,这支渔轮队转战渤海、黄海和东海,不仅为革命捕获了大量鱼虾,还在大风大浪中造就了一批又红又专的新渔工。其中有的当了船长、大副、大车、渔捞长等,成了渔轮队的一支骨干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