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访杂技之乡——吴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07
第3版()
专栏:

访杂技之乡——吴桥
杂技艺术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汉朝、北魏、唐代的一些出土文物如陶俑、石碑、壁画上,已发现不少关于杂技表演的描绘,说明在那古老的年代,杂技已成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艺术之一。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中国杂技之乡——河北省的吴桥县。据有关史书记载,杂技产生于“冀州”平原,吴桥县又是杂技艺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目前,这个县的范屯公社范屯大队,仅有三百多户人家,就有四十多人在哈尔滨、天津、齐齐哈尔、北京、太原、银川、西安、兰州、德州、郴州等地杂技团里担任干部和演员,队里还有杂技老艺人和学过杂技的社员、学生近四百人。在吴桥县,象这样培养出大批杂技艺人的村庄,就有四五十个。解放以来,这个县先后输送给全国五十多个杂技团上千名演员和学员。文化大革命以来,又向全国输送青少年杂技演员和学员二百多名。
但是,解放前的杂技之乡,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贫下中农当牛做马,终年不得温饱。每当秋后没活干的时候,这里的一些贫下中农纷纷外出卖艺谋生,不少人惨死在异乡……。
解放后,吴桥县的广大农村,过去那种为生活所迫,一到冬天人走村空、一片荒凉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吴桥的杂技艺术,在毛主席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获得了新生,欣欣向荣,杂技艺人的政治地位和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杂技之乡的人们,对于祖辈流传下来的杂技艺术,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个县有不少“杂技之家”,老一辈有着精湛的技艺;他们的子女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有时被高高举起,有时被提着腿倒悬,有时被扔过来扔过去,以锻炼胆量,活动筋骨。一般到了四五岁就正式练功,从基本功入手,扎扎实实练起。在这种男女老少喜爱杂技、学练杂技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不少学校在体育课中增添了杂技内容。由于开展这项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培养了勇敢、机智、灵巧、坚毅、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现在,吴桥农村每逢节日或庆贺丰收的日子,许多村庄都组织起自己的杂技团进行演出。在一些治河工地上,休息时也可以看到吴桥的贫下中农在练功和表演。
在新社会,杂技艺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上了年纪的艺人,有的担任了领导工作,有的当了教练或艺术指导,不少人被安排了其他适当的工作或者退休,过着幸福的晚年。孙龙庄的老艺人孙占凤,六岁就跟本村一个班主外出演杂技,从事杂技生涯将近四十年。她在旧社会曾经被迫一天连演五场,每场都有五六个高空节目。有一场因为失手,她摔昏了,醒过来以后,还要带伤挣扎着演出。她沉痛地说:那时候班主只管赚钱,哪管演员死活!解放后,一九六四年她因为练功受了伤,立即被送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出院后,领导上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就让她当教师,不再登台表演了。一九七○年她和她的丈夫退休回到家乡,得到了国家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孩子,有的在杂技团工作,有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在上学。她说:“我们杂技艺人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毛主席!”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