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18
第2版()
专栏: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委副书记 王泽民
我县位于桂西山区,是个畲地多水田少的地方。过去,畲地只种一季中玉米,粮食产量很低。一九七一年以来,县委大力推广双季玉米,粮食产量显著上升。从试种、推广双季玉米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担负指导工作的人,只有深入实际作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才能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自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我县有八万亩畲地,六万亩水田。一九六九年我来凤山工作以后,到许多大队看了看,根据我在外地工作的一些经验,觉得畲地的增产潜力很大。我又查阅了全县的气候、土壤等资料,认为玉米完全可以改一季为两季,使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县委同意我的意见后,我就会上讲,会后促,走到那里就宣传到那里。可是我讲了半年多,却没见人去搞。这是为什么呢?一九七○年夏天,我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到全县地势最高、气候最冷的更沙大队去调查。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反映:双季玉米好是好,没有经验无法搞。他们打算从小面积试种晚玉米入手,取得经验后再大搞。我从这些意见中认识到,搞双季玉米,在外地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这并不等于本地的经验。群众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看问题的,当他们还没有亲身取得经验之前,要想实现这种改革是不切实际的。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应该从试验入手。于是,我认真了解了更沙大队试种晚玉米的具体办法,把它介绍给其它单位。这样,各公社和一些大队都试种了一批晚玉米。这年冬天,县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又分别下去,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初步掌握了种植晚玉米的一般规律。一九七一年,全县百分之二十的畲地适时种上了两季玉米,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了二成多。
经过两年的试种,初步推广双季玉米获得成功以后,一九七二年,县委决定进一步扩大双季玉米的种植面积。从一九七一年的种植情况看,要扩种双季玉米,就要把早玉米下种时间提前一些。如果立春和雨水期间不能大面积种下早玉米,那就不可能在立秋前大面积种下晚玉米。一九七二年立春前几天,我县气候普遍转暖,一些社队开始种下早玉米。可是,刚立春就遭到了寒潮袭击,气温骤然下降。能不能继续下种?有的群众说:“干冷不要怕,就怕下雪花。”“春树已发芽,种子可以下。”有的干部担心烂种,主张不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决定由我和另一名常委分头下去搞调查。我和几个农业技术人员一起,到金牙、平乐、城厢三个公社的十一个大队,一方面召开调查会,虚心向基层干部和老农们请教,一方面在山顶、半坡、迎风、背风等不同的地段,分别选择了三十三个点测量气温和地温,并把不同时间和不同土质上种下的玉米种子刨出来观察。结果发现:地势较高的大队平均气温二度,地势较低的大队平均气温四点七度,地势最低的大队平均气温七点一度,而平均地温却悬殊不大,分别达到七、八、九度;但是,山顶和迎风坡的气温和地温却在一度和四度以下。地温一连几天持续在六度以下的地方都有烂种现象,七至八度的既没有烂种也没有暴芽,九度以上的则在正常生长。我又和去长洲、訾牙一带搞调查的同志进行联系,他们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县委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提出集中劳力,抓紧时间,先种平地、梯地的玉米;迎风地和山坡地则暂时不下种,积极做好碎土、运肥等备耕工作。这样一来,我县一九七二年的早玉米比往年提早一个多季节下种完毕,种植面积扩大了,烂种也较少。由于早玉米抢上了季节,绝大部分晚玉米在立秋前都下了种。种植面积由一九七一年的一万六千多亩扩大到一九七二年的四万二千多亩,使全县适于种双季玉米的畲地基本上实现了一季变两季。一九七二年上半年,全县玉米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产四成二;比一九七一年全年总产量增产四百五十万斤,增产一成八。
毛主席说:“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我们县推广双季玉米,在解决了种植季节问题以后,夺取稳产高产同水、肥不足的矛盾又突出来了。不解决这个矛盾,新的耕作制度也无法巩固。
我县雨量一般集中在五、六、七、八月,春冬两季雨量稀少,常遇春旱;而水利条件又比较差,全县将近一半的大队处在石山地区,这些大队一般没有地下河,缺乏常流水。这样,早玉米下种以后,由于土壤中所含水分不足,往往暴芽慢,出土晚,幼苗呈红黄色,生长不旺。要使苗全苗壮,就必须解决好水、肥问题。一九七一年秋天,我到土地零星、居住分散的兴隆大队去作调查研究,和干部、群众一起总结了他们在解决水、肥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发现家庭粪坑对于解决石山地区的水、肥问题很有好处。经过反复讨论以后,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家每户都修建了一个容量达四、五万斤的水粪池,在上面搭厕所,围猪栏,盖洗澡房。平时把用过的水倒进去,下雨时再引进雨水,既是家庭粪坑,又是田头水柜。每个水粪池一年可周转两次,按两万斤水保一亩地计算,全大队有一百九十三个这样的水粪池,就可以基本解决该大队七百多亩旱地的生产用水用肥问题。一九七二年上半年,我县遇到严重旱灾,这个大队充分发挥水粪池的作用,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一十五斤。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兴隆大队的经验,在全县迅速掀起了一个大搞水粪池的群众活动。群众普遍反映:这个办法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积少成多,浇灌方便,是我们这里解决水肥不足问题的一个好门路。
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我县推广双季玉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决心和县委的同志们一起,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更加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建设山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