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18
第3版()
专栏:

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无锡缫丝一厂党委中的老干部积极培养新干部成长
在江苏省无锡缫丝一厂,老干部帮助新干部成长,已成为一种传统。近两年来,这个厂原来担任一、二把手的老干部先后调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在这些老干部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新干部,象他们的前任那样,积极地挑起了培养新干部的重担。目前,这个厂党委的十五名委员中,从工人中提拔的新干部占十一名;全厂十一个党支部的二十二个正副书记中,不脱产的工人干部有十七名。
这个厂的新干部为什么成长得这样快?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新干部们总是说:这全靠党的教育培养,靠老干部的热情帮助。老干部们却谦逊地回答:我们是互相帮助。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为培养新干部多做些工作,是应尽的责任。我们在这方面的自觉性,也是逐步提高的。
于是,我们就从怎样提高培养新干部的自觉性谈起来了。
挑起培养新干部的重担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厂里原来的几个老干部,担任了党委的主要领导职务,一些工人出身的新干部也被选进了党委。当时,有些新干部认为,老干部是党委中的顶梁柱,自己经验少,凡事还得多靠老干部。老干部也想,我们受党的教育时间比新干部长,应该多做些工作,多负些责任。再说,自己过去虽然犯过一些错误,经过群众的批评帮助,改正了错误,党和群众还是信任和支持自己,只有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才对得起党和群众。因此,他们在一个时期内,事无巨细样样抓。结果,尽管起早摸黑,仍然感到时间不够用,有的累得病倒了。而一些新干部却感到插不上手,跟着干着急。
这些现象引起了党委成员思考:随着党的干部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老干部得到合理的使用,想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这种心情是好的。但是,在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中,老干部的积极性,不仅要表现在工作中起骨干作用,而且还要负起培养和帮助新干部成长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新老干部的团结合作,全面发挥老干部的骨干作用。于是,他们注意了培养新干部。
为了帮助新干部学会做领导工作,老干部除了和他们一起看书学习,介绍工作情况外,还作了具体分工,每人带两三个新干部,让他们跟着自己熟悉领导工作。八岁就当童工的郭根娣,是个有三十年工龄的新干部。四年前,她刚担任党委委员时,党委分工让她和副书记苏惠芬一起抓全厂的党课教育。苏惠芬为了锻炼郭根娣的独立工作能力,有意识地让她单独给党员上党课。郭根娣想,自己识不了几个字,更没有学过理论,怎样给大家讲课?感到十分为难。苏惠芬一面鼓励她不用怕,一面帮助她准备讲课提纲,耐心地听她试讲。这样备一次课,往往要用两三天时间。郭根娣有点过意不去,感到自己给老干部添了很大麻烦。苏惠芬觉察到这一点,就用前一辈老干部帮助自己成长的经历,热情鼓励她说:“革命队伍里的每个同志,应该互相帮助。比起当年来,你现在比我强多了。”在苏惠芬的热情鼓励和耐心帮助下,郭根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很快提高了工作能力。前年,苏惠芬调到上级机关担任领导工作后,郭根娣担任了厂党委副书记。
放 手 让 他 们 挑 担 子
老干部挑起培养新干部的担子后,怎样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呢?党委从杨明珍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启示。
在党委成员中,杨明珍年纪最轻,今年才二十六岁。她原是选茧车间的青年工人,文化大革命中,被推上领导岗位。为了帮助她提高工作能力,老干部就把她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经过一段时间,她学到了一些领导方法,但要独立工作还有困难。一次,工人们听了她讲的路线教育课,反映说:明珍讲得“远”,道理“深”,不象老干部他们讲得好懂好记,听着亲切。
党委中的几位老干部,从群众对小杨的反映中意识到:象小杨这样刚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年轻的新干部,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一定的时间内,带在身边跟着干,是必要的。但是革命的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取得的。为了提高她的独立工作能力,还应该放手让她挑担子。
前年九月,全厂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只有复摇车间上不去。党委决定派小杨去解决问题。这时,有人议论:复摇车间直接影响全厂生产,在关键时刻还是派个老干部去保险一点。还有人怀疑:复摇车间的问题几次没有解决,明珍去解决得了吗?在种种议论面前,党委中的老干部坚持认为,新干部是要在斗争的风浪中锻炼的。不把艰巨的工作“压”给他们,他们怎么能炼硬肩膀,挑得起重担呢?在老干部的支持下,小杨来到了复摇车间。起初,和工人交谈,往往谈不到人家的心坎上;处理问题,又分不大清那是主要矛盾。但是,小杨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坚持跟班劳动,认真学习《矛盾论》,找到了复摇车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和支部成员一起,狠抓路线教育,增强了党内外的团结,扭转了生产上的被动局面。
几年来,小杨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逐渐地挑起了实际工作的重担,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人们高兴地说:“明珍这两年变得能干了。”
从新干部的弱点看到自己的责任
厂党委委员、新干部吴阿芬工作积极肯干,大胆泼辣,但在执行政策上缺乏经验。她负责保卫工作以后,在对待个别后进工人说的一些错话、做的一些错事时,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此,群众有意见。也有人说:这些新干部政策拿不稳,做领导工作不行。
但是,党委中的老干部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新干部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中出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凡事从不会到会,都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谁能一开始就十全十美呢?作为一个老干部,应该从新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弱点,看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不但主动地为新干部承担责任,而且热情地帮助新干部总结经验教训。
为了帮助吴阿芬提高政策水平,分工和她一起抓保卫工作的党委委员、老干部秦贞濂一次次跟阿芬促膝谈心,把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告诉她,使她懂得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只有认真执行政策,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打击敌人。
从此,阿芬认真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努力用党的政策思想武装头脑,坚决按照党的政策办事。有一段时间,有的车间干部对少数犯错误的人,老是训斥。阿芬发现后,对这些干部进行党的政策教育,帮助他们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满怀无产阶级感情,做好后进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老干部的帮助下,这个厂的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注意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他们每周参加两天劳动,定期实行开门整风,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得到群众的好评。
欢迎和支持新干部超过自己
厂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周阿香,在全国解放初期,就从一个普通缫丝女工当了干部。她先后担任过工厂的工会主席、副厂长、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她是最早结合进领导班子的老干部。现在厂领导成员中,好多人过去是她的下级。这些新干部比起周阿香来,年纪轻,资历浅,经验少,级别低。但是,周阿香严格要求自己,不摆老干部的架子。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毛主席关于“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的指示。
一九七○年八月,改选厂党委,她积极提议让党委成员中做过车间领导工作的两位新干部,担任党委副书记。
一九七一年七月,厂党委书记调走了,有人对她说:“阿香,该你来挑重担了。”她回答:“不能单纯地用职务的高低来衡量担子的轻重。”当上级党组织征求意见时,她积极推荐司炉工出身的党委副书记史法泉担任第一把手。
周阿香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出发,不仅主动推荐经过锻炼的新干部担任比自己更加重要的职务,而且热情支持这些同志的工作。去年上半年,新建的自动缫丝车间,生丝质量不稳定,史法泉十分焦急,一时缺少办法。周阿香主动要求到自动缫丝车间去蹲点。通过参加劳动,她发现自动缫丝车间由于缺乏相应的操作法,先进机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她向党委反映了这个情况,又跟史法泉来到这个车间,发动群众一起摸索自动缫丝车的操作规律,总结出一套操作法,有效地提高了生丝质量。
在工作中,周阿香和新干部也发生过一些矛盾,出现过一些争执,有时还受到新干部的批评。可是,周阿香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从革命利益出发,坚决支持新干部的正确意见。有一次,党委成员围绕一种新的集绪器“上马”和“下马”的问题,发生了争论。周阿香感到自己是分管生产的,生丝质量有波动,自己要负责,就建议暂时恢复老的集绪器。可是,有的新干部批评她“顶不住风浪”,不去积极设法改进新的集绪器。党委书记史法泉也冲了她几句。周阿香虽然一时想不通,但看到新干部为了扶植新鲜事物,敢于对自己提出尖锐批评,从心眼里感到高兴。她的意见被否定后,便诚心诚意地执行大家通过的决议。第二天一早,她来到“三结合”革新小组,和大家仔细分析出现糙丝的原因。在党委的支持下,她依靠群众,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糙丝问题,提高了生丝质量。
事后,周阿香在总结这一经验时,深切感到新干部政治上敏感,接受新鲜事物快,富有革命朝气。这些,正是自己所缺乏的。因此,她在决心向他们学习的同时,总是乐呵呵地说:“大批新干部迅速成长起来,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我们应该热情欢迎和支持他们超过自己。”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