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降伏“沙老虎”的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19
第2版()
专栏:

降伏“沙老虎”的哲学
中共马钢姑山铁矿委员会
毛主席教导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这篇文章用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我们所有的干部,都要投身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都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调查研究,按照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改造我们的认识能力。才有可能逐步克服唯心论的先验论,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编 者
我们姑山铁矿地势低,亿万吨宝藏埋藏在海平面以下,上面淤积着一层厚四十米到六十米的流沙。这种流沙很难对付,重型机械开不上去,人力挖不下去,挖着挖着,烂糊糊的流沙又淌了回来。这种流沙被人们称为“沙老虎”。十几年来,我们在“沙老虎”的上边,开采了几百万吨露头的矿石。但是百分之九十多的矿石埋在“沙老虎”下边,开不出来。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我们屡次请外国专家来帮助治理流沙,他们总是摇着头,认为从广阔的流沙下边拿矿,比从海里捞针还难。怎么开采呢?随着露头矿越开越少,我们的生产也就越来越被动了。
难道“沙老虎”就不能降伏?难道辛勤建设了十几年的矿山,就这样放弃?
通过实践取得认识
一九六四年,矿上掀起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群众运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的光辉照亮了我们征服“沙老虎”的道路。当时,大家回想了一件事:一九六二年,为开采姑山东堑沟上面的露头矿,建筑了一条电机车铁路。铁路堑沟两壁遇到流沙,临时采取一些护坡措施。随着堑沟工程的延伸,两壁流沙逐渐停止流动,至今没有坍塌。这条堑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流沙不是什么治服不了的怪物,只要坚持实践,是能够揭示它的奥秘,掌握它的规律,想出降服它的办法的。
在领导机关的支持和全国十多个有关单位科研人员的协助下,我们一直坚持着征服流沙的试验,逐步加深了对流沙的认识。据试验测定,在流沙层下边采矿,平均每采一吨矿石要挖走一吨多流沙,排出十八吨水。这使我们认识到,流沙给我们造成的困难,主要的不在于矿床上淤积的沙多,而在于渗在沙里边的水多。我们分析了沙和水的关系。沙本身是一种普通的细粒岩石,在通常情况下是静止的,但由于水和沙混合在一起,沙借水势,水助沙威,才出现流动现象,形成流沙;张牙舞爪的“沙老虎”,如果失去水,就成了一动不动的“死老虎”。前面讲的铁路堑沟两壁的流沙所以能够稳定下来,就是因为堑沟对两壁流沙中的水起了疏导作用,流沙失去水就不流了。这就告诉我们:水是形成流沙的主要原因。治沙,实质上是治水。
治水,就得弄清水的规律。姑山地区到处是水。人们形容它:“晴天哗哗淌,河泊交成网;雨天河泊漫,一片水汪洋。”大量的地面水是不是形成流沙的主要原因?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勘察测量工作,认识了流沙中大量涌水的三个来源:一是地面水,二是地下水,三是雨水。地面水和雨水虽然很多,但它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我们用沟渠和机械排泄掉。只有地下水终年潜伏在深深的沙石层中难以排除,这是形成流沙的主要原因。这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我们姑山矿区,治沙的关键在于治水,治水的关键又在于治地下水。
运用现有认识指导实践
接着,我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几十米厚的流沙层下面,还有十几米厚的砾石层。地下水在流沙层是混和着沙粒一起流动,在砾石层是透过间隙单独流动。我们把抽水的深井穿过流沙层打进砾石层,用抽水机先在较小范围内,后在大面积地区,进行长期反复的抽水试验,取得了日趋明显的效果。在试验地区,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流沙逐渐稳定,进一步证实了流沙“有水则流、无水则止”的运动规律。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我们把通过试验取得的对流沙的认识,运用到一个较小的采矿场上进行采矿试验。我们采用“线形三等排泵法”,也就是在一条直线上安装泵站、扬程、流量都相等的若干抽水机,抽干流沙中的水。这样做效果很好,每昼夜抽水两万吨,使附近流沙逐渐固定,几十吨重的大型采掘机械开上去不再下沉。一九七一年,我们不但在这里剥离了大量流沙,而且在海平面以下二十米的工作面上采出了二十五万吨矿石。这个生产成果证明,我们治沙的办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不断实践不断认识
认识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必须随着斗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工作面的推移,工作面两侧出现了大量渗水现象,水动沙流,又开始影响生产。为什么这一情况我们预见不到呢?因为我们的认识受着许多限制,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首先,过去我们试验时,单纯抽水,不剥沙取矿。现在我们大量剥沙取矿,工作面不断成弧形地向前推进,因此,线形的抽水就同弧形的采矿不相适应了。其次,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流沙层下面的砾石层薄厚不一,薄的只有五六米,厚的多达二十米,反映到地面上,厚处含水量大,薄处含水量小。因此,三等排泵法就同这种含水量不等的情况不相适应了。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在较短时间的抽水试验中,还没有充分暴露,在以后的采矿试验过程中就暴露出来了。我们根据工作面的形状和流沙层底下砾石层的厚薄、含水量的大小,重新安排抽水机的位置,使抽水机距离有疏有密,扬程和流量有大有小,一试,果然很灵,逐步解决了工作面两侧渗水的问题。
在治沙取得初步成果以后,我们松了一口气,以为在这方面别人知道的不见得比自己知道的多,于是不注意继续深入群众,进一步调查研究了。这时,采剥工作面出现了“残余水”过多的问题。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残余水多了,大概是抽水机少了,就主观片面地决定增添三分之一的抽水机。这个方案一提出,工人们就批评我们“瞎指挥”,说:“现有的抽水机还吸不饱,你们怎么还要增加抽水机?”工人们的尖锐批评,使我们的头脑开始有些清醒,就深入下去向工人请教,同大家一起查原因、想办法。原来在流沙层和砾石层之间,还有一个未曾引起我们足够注意的粘土层起着隔水作用,使得流沙层的水不能直接渗入砾石层,而要通过深井流入砾石层以后,才由抽水机抽出地面。这就使地下水流速减慢了,井底水量不足了,抽水机吸不饱了,因而粘土层上面影响生产的“残余水”也就多了。原因找到了,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打“滤水孔”的办法。在井与井之间打一两个深孔,把粘土这一隔水层变成了滤水层,使流沙层的水直接漏到砾石层里来。井底水量足了,抽水机吸得饱了,粘土层上面的“残余水”也就少了。一九七二年,在这个工作面上又开采了二十五万吨矿石,使整个姑山铁矿提前二十天完成了国家计划。这件事告诉我们,认识“沙老虎”,征服“沙老虎”,是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稍一自满停滞,就会滑入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泥坑。
根据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拟订了姑山采矿场下一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已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付诸实行。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建剥离。我们决心继续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坚持调查研究,坚决依靠群众,彻底征服“沙老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宝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