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扎扎实实 不务虚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1
第2版()
专栏:

扎扎实实 不务虚名
地处丘陵地带的湖北红安县李家公社,人多地少,原来生产水平比较低,粮食产量一直在四五百斤左右,每年都要吃国家供应粮。近几年来,产量不断上升,去年粮食亩产跃过千斤,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和储备粮都达到百万斤以上。
公社干部领导作风的变化是农业生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记述几个片段。
塘泥该往哪里送?
一九七○年冬播时节,公社党委书记许元耀同志在公社所在地李家湾生产队蹲点。老许想:公社第一把手蹲点的地方,生产得象个样子。大路边的“门面地”更要先搞好。眼下正是塘泥土地的时候,应该抓紧时间往这些地里送。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队干部,就出外开会去了。
几天以后,老许开会回来,塘泥还在塘里,没有往“门面地”里送。是什么原因呢?他问队里的干部。队长对他说:“群众不同意这样做。”并提醒老许不要忘记一九六九年友谊大队的教训。这个队的自然条件好,可是干部指导生产的思想不对头,把劳力、肥料、良种都集中在大路两边的田畈里,路边庄稼长得好,曾经得到公社的表扬。自然条件较差的跃进大队,他们不分好坏地扎扎实实干,但因眼面前的田没有友谊大队的好,曾受过批评。秋收时,事实说了话,条件较差的跃进大队粮食亩产比友谊大队的高四十二斤。
队长的话对许元耀同志很有启发,使他认识到:务空名,得实祸;干实事,得实惠。自己只顾培植“门面地”,不求大面积平衡增产,是非常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干部、群众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依照贫下中农的意见,把塘泥往瘦地里送。
在送塘泥的日子里,老许和社员群众一样,起早摸黑地干,社员们劲更足了,原计划两个月才能送完的塘泥,十天就送完了。许元耀同志及时在这个队召开了现场会,向全公社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介绍自己在“塘泥该往哪里送?”这个问题上展开的思想斗争,使大家认识到:种地是为了增产,决不是为了好看,高产地要争取更高产,低产的“拖腿地”更要下功夫,以实现平衡增产。这年冬季,全公社大抓“拖腿地”的改造,做到“瘦地塘泥一层黑”,夏收粮食作物产量普遍增长三至五成。
红花草籽该啥时沤?
去年春天,李家公社的红花草籽普遍生长茂盛。为了夺取早稻丰收,有的同志多次向公社党委建议:早些犁掉草籽沤绿肥,提早作好插秧准备。他们说:早稻就是要“早”。早沤肥,早整田,早插秧,可以调节人力、物力、畜力,保证抓紧农时;而且一季早,季季早,有利于晚茬作物的增产丰收。听了这些意见,公社党委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认真地分析、比较。当时,离往年沤草籽时间还有七、八天,一下子大面积沤制提早行吗?在党委会上,同志们展开了认真的讨论。主管农业生产的副书记康敬堂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说:“我们可不能犯‘一刀切’、‘瞎指挥’的错误啊!”
一九七○年冬季,老康负责植树造林,他带领社员群众,顶风雪,踏冰凌,在一千五百多亩荒山上挖槽换土,准备栽种杉、茶、果树。当时老康没有很好地同群众商量,就提出“树苗上山过春节”的口号,这一年树苗上山过早,在“五九”头上遇着寒潮冰冻,造成严重损失。第二年,老康吸取教训,找贫下中农商量,适时栽种,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事实教育了公社党委,他们深深感到:在沤草籽问题下,不单是迟几天早几天的生产部署问题,而且是个领导作风问题。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党委成员分头深入到自己蹲点的生产队调查研究,亲自实践,虚心求教。许多贫下中农社员对他们说:“四月草,隔夜高。红花草籽在春前主要是扎根、盘蔸,眼下正是拔秆旺发迎风长的时候,过早犁掉不合算!”又说:“我们种田人就是讲实在,不是为了抢进度,图空名!”康敬堂还同老贫农一道,每天观察红花草籽的生长情况,当草籽进入拔秆开花阶段,每天能长高一、二寸。他们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再过五、六天,到了盛花期,一般的草籽能增长一倍鲜草,全公社三千多亩草籽,就能增加五百多万斤。弄得过早,这一大笔肥料就会白白损失掉。
情况弄清楚了,心中就有了底。他们
一方面适当推迟五、六天犁红花草籽;一方面抓紧秧床的培育管理,提苗壮苗,作好插秧准备。过不几天,全社红花草籽普遍长到了一、二尺高,满田象铺着厚实的红色地毯,社员们欢天喜地,起早贪黑,犁草的犁草,插秧的插秧,全公社保质保量按季节完成了六千多亩早稻插秧任务。既备足了底肥,又保证了季节和质量,为夺取早稻丰收打下了基础。
产量该如何报?
李家公社火箭大队原来是个后进队。两年多来,公社干部戴大钦一直住在这里,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早稻夺得大丰收,亩产平均七百九十九斤。
该向公社报产量了。老戴同大队干部商量。有的说:“火箭大队一向后进,今年早稻大丰收,亩产只差一斤就上了《纲要》,干脆按《纲要》数字报,也让社员高兴高兴。”有人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多少斤就应该报多少斤。
大队干部争论的意见,也在老戴头脑里斗争着。他想: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产量只差一斤,就是报了粮食上《纲要》问题也不大。正要开口表态,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教训。于是,他就抓住“产量该如何报?”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思想作风教育。他建议大队干部搞一次开门整风。会上,老戴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并带头讲出了自己的思想斗争,教育了其他干部。大家说:“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襟怀坦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能说假话,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弄明道理后,火箭大队坚持按照亩产七百九十九斤上报产量。
事情并未结束,老戴和大队干部一起细心调查研究,分析早稻没有上《纲要》的原因,寻找农业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决心夺取下季稻的增产丰收。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