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崇山峻岭变通途——记广西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3
第3版()
专栏:

崇山峻岭变通途
——记广西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公路建设呈现着崭新的面貌:一条条新建的公路,越过崇山峻岭,跨过湍急江河,向农村、林区、矿区和城镇延伸,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每天,从平原到山区,从桂北的越城岭下,到桂南的十万大山山麓,从邕江的两岸,到北部湾畔,公路上满载着旅客和工农业产品的车辆来往奔驰,到处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西全区新建公路一万一千多公里,新架设公路桥梁二千二百多座。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区和从未开伐过的林区,近几年已陆续修通了公路。
在广西,解放以前只有五千一百多公里的公路,而这些公路大部分都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有的路窄、坡陡,有的没有桥梁,真正通车的只有三千多公里。整个广西地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城不通汽车,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交通更加闭塞,当地的土特产品运不出来,外面的工业品运不进去,各族人民受尽了奸商的重利盘剥,有的地方几十斤大米才能换一斤食盐,四、五斤八角才换一盒火柴。解放以后,各族人民和交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一起,响应毛主席关于“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积极修桥筑路,努力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现在,全区公路里程已增加到三万零六百多公里,相当于解放前公路里程的六倍。不仅全区八十六个县、市全部通了汽车,而且百分之九十四的人民公社也通了汽车。
广西是一个山多、河流多的地区,有些地区又是大石山区,修建公路的工程比较艰巨。各族人民在兴修公路的过程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都安瑶族自治县雅龙公社的瑶族社员,在修建通往公社的公路时,中间要经过一个又高又陡的“龙鼻山”。这座山一向被称为“乌鸦飞过要低头,猴子爬上要摇头”的地方,工程十分艰险。瑶族青年韦永廷等人,勇敢机灵地沿着山后小路,爬上山顶。他们用绳子一端套在山顶的石头上,一端系在身上,从山顶沿着陡峭的石壁滑到山腰,打炮眼,装炸药,终于叫龙鼻山“开花”。就这样,经过两个冬春的奋战,到一九七一年底,公路就通到了公社。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各族人民征服了在大石山修公路遇到的重重困难,目前已修公路七百多公里。
素有“广西屋脊”之称的西林县,是个“地无半里平,出门就爬坡”的大山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县革委会主任刘章全等领导干部,背着行李,爬山涉水,和群众一起筑路。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级领导干部那里艰险就在那里战斗。干部一带头,群众修路的劲头更大。那佐公社八古生产队瑶族老贫农廖牙保,带领全家五口人来工地参加打石头,推土,放炮,积极为修通公路贡献力量。在这个县插队的许多知识青年,也成为修路架桥中的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在兴修横跨驮娘江的普合大桥时,大桥的围堰、清基都是在严冬腊月中进行施工。二百八十多名知识青年,冒着寒风跳进江中潜水筑坝清基,冰冷的江水,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高声朗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持在水里战斗。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在崇山峻岭中架起了二十六座公路桥和六百五十多个涵洞,修筑了二百多公里通往公社的公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全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现在,全自治区汽车货运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九百三十倍。每天,大批车辆把各种农业机械、化肥、农药、水泥等物资及时运到农村,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各种农副产品运进城市支援工业建设。山区各族人民看到一条条公路通到了自己家门口,满怀激情地说:这是毛主席给我们开辟的幸福路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