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阳关道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3
第3版()
专栏:

阳关道上
出了敦煌县城,往西南行走八十多公里,便到了阳关。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一段。现在,公路通到古阳关前。出了阳关不远,就是连接甘肃和青海的一条柏油马路。站在宽阔的阳关道上,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整齐的防风林带,筑起绿色的长城;田野上的渠道,纵横交错,流水淙淙。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田埂上桃李花开,呈现出一幅喜人的景色。人们称阳关所在的南湖公社是戈壁滩上的小江南。
南湖四周被大戈壁和沙漠包围。过去,这里是“风沙撵人走,亩产二三斗”的地方。西边是汉代古城阳关,东面是唐代古城寿昌,两地相对,不过六里。经过千百年的风沙侵蚀,现在这两座城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人们往往在这古关遗址上拾到一些古代文物,所以又叫它古董滩。沙进人退,南湖的土地越来越少,那时的阳关道,不过是在软戈壁上踩出个路影子来,人走都不好走,更不用说骆驼拉的大轱辘车了。
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南湖人民齐心合力,同风沙作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的阳关大道。一九五四年,成立互助组时,他们开始植树造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挡住了许多风口,把这里建设成了一个林带环抱的花果园。现在,全公社共有林木六百多万株,平均每人一千五百多棵。
南湖的西北口林场,就是南湖人民与风沙作斗争的最好见证。这里风沙危害最大,人们决心堵住这个风口。十几年来,广大群众先后搬掉房子大的沙丘三千六百多个,引来泉水,栽上树苗。在沙漠上栽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在前面挖沟,风在后面填沟。头天栽的树苗,过了一个晚上又被风吹走了。林场党支部书记朱贵同志,带领群众日夜奋战。他身体残废,几次晕倒在地,大家劝他休息,他总是说:“风老虎没制服,我怎么能休息?”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建成一条十多里长的防风林带,林木覆盖面积达五千多亩,成为阳关的绿色屏障。
南湖人民不但制止了风沙的危害,而且坚决向风沙进攻,把风沙侵占的大片土地夺回来。
这里地下泉水多,过去没有充分利用,白白地流走了。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先后修筑大小水库十一个,实现自流灌溉,把沉睡千年的荒沙地,改造成良田。南湖东面有一大片沙漠,人称这里是“风刮埂子倒,沙粒打脸受不了,太阳晒得没处跑”的地方。南湖人民引水栽树,平沙造田,自力更生,在荒沙滩上开出八百六十亩耕地。一场大风把土和种子吹走了,他们就把吹走的土拉回来,重新补种。社员们豪迈地说:“夏天刮了补种谷子,秋天刮了补种糜子。”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夺回了被沙漠侵占的土地。在这里,他们还新建了一个整齐的新村庄。我们来到公社所在地,社里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原来也是一片荒沙地。现在是人进沙退。全社耕地面积,由解放前的四千亩,扩大到了七千四百多亩。”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南湖人民在“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在农村的各种流毒。广大群众路线觉悟提高,革命干劲倍增,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一九七二年,全社粮食大幅度增产,平均亩产由解放前的一百来斤,提高到六百三十七斤,队队粮食亩产量“过黄河”。
位于古阳关下沙漠边缘的阳关第四生产队,扎扎实实学大寨。全队三百多亩耕地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沙地。他们大力改造沙地,养猪积肥,还到三百多里外的阿克塞草原拾羊粪七万多斤。一九七一年,全队粮食亩产达到七百四十三斤。四队贫下中农,树立雄心壮志,决心更上一层楼,他们说:“我们不能口里喊‘过江’,身子爬在‘江岸’上。”去年他们改变旧的耕作制度,深翻土地,合理密植,扩大复种面积,变一茬为二茬,又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经过不懈努力,四队去年亩产达到九百零三斤,过了长江。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南湖五业俱兴。过去这里不养鱼。敦煌县志上说这里“鱼无鳞”,就是说,鱼长不大,连鳞也没有。现在,公社从外地引进鱼苗,精心饲养,长得很大,结束了这里无鱼的历史。我们来到一个碧绿的池塘边,见到管理鱼塘的人正在放饲料。有个同志问他:“你管多少?”他自豪地说:“三十万!”在戈壁绿洲中放养三十万尾鱼,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呀!
目前,这里社有拖拉机,队有粉碎机。去年,在古阳关下的红山口,修建了一个八十瓩的水电站,用来灌溉发电。过去连煤油都买不到的地方,现在家家有电灯了。
在社会主义的阳关道上,南湖人民正在阔步前进。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