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葫芦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3
第3版()
专栏:

葫芦岛
在辽东半岛东南海面上,屹立着一个不足半平方公里的葫芦岛,岛上住着二十户人家。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小岛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山坡上梯田层层平展,海湾里渔船条条扬帆。去年渔业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四倍,各种海产品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两倍,林、牧、副业也都有发展。
解放前的葫芦岛,是个“地薄船破人烟少,缺粮没柴铺海草”的穷人窝。岛上十几户人家,全是靠打鱼捞虾为生。在渔霸的残酷盘剥下,贫苦渔民过的是海菜充饥,麻袋片遮身的苦难生活。岛上只有七十多亩瓢一块,碗一块,划破地皮露石板的疙瘩地,唯一的一眼水井也是“涝天接雨水,旱天底朝天”。一遇干旱,吃水要划船到大陆上去装,刷锅洗衣服都要用海水。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岛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移动土石五万多方,挖排水沟二千多米,砌地堰二千五百米,加厚了土层,拣净了浮石,扩大耕地面积四十多亩。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打了两眼水井,修了两座方塘。小岛的粮食产量已经跨过了“黄河”。过去每年打粮不足吃两个月,如今粮食自给有余,三年间向国家卖余粮五万多斤。
小岛的渔业生产更是飞跃发展。渔船网具逐年增加,作业技术不断改进,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去年,平均每个社员向国家提供鲜鱼一吨多。
小岛的集体经济日益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新添了十一只中小型渔船,八头牲口,一辆大车,集体盖了十六间新房,买了抽水机、脱粒机、粉碎机、贝壳粉加工机等。社员收入也逐年增加,生活大有提高。
解放前,葫芦岛的贫苦渔民没有一个进过学校的门,都是连自己名字也不识的“睁眼瞎”。那时算账,用的是“以物计数”法:从海滩拣来磨石蛋,一个个地加,一个个地减,来计算数量。写信,要飘洋过海到大陆求人写。世世代代,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如今,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老年人进了夜校和识字班。生产队的会计、出纳员、农技员,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不少的老人已经能读毛主席著作,很多青年能写大批判文章。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