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阅读
  • 0回复

要有什么样的爱子之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5
第3版()
专栏:

要有什么样的爱子之心
阮沅
辽宁省宽甸县革委会副主任吴玄珠的女儿中学毕业了。学校领导认为,她的哥哥已经下乡插队,为了便于照顾家庭,可以考虑把她留在父母身边。吴玄珠却说:“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又没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应该和她哥哥一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考虑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是合乎情理的。但吴玄珠为儿女着想,让她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
在无产阶级看来,自己的子女,首先是祖国的儿女,培育子女,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造就坚强的接班人。无产阶级的下一代从前辈手里接过来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千钧重担。象斯大林所说的:“青年应当举起我们的旗帜直到胜利的终点。”他们能够挑起这副担子吗?在万里革命征程中,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时起时伏,阶级敌人的阴谋活动将不断变换花样。在变幻的风云中,我们把青年们放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锤炼他们,才能使青年成为可靠的接班人。如果只知溺爱,把他们当作匣中的宝贝,养成温室的花朵,将来,他们就会经不住风雨,挑不起重担。
在我们的队伍中,象吴玄珠那样的父母是很多的。不论过去或现在,许多革命者都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怀教育自己的子女:把实现党的目标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哪里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到那里去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革命先烈,临终前这样谈到自己的子女:“长大了,交给党!”又有多少革命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革命队伍中去,嘱咐他跟着毛主席闹革命。这就是无产阶级的父母之心,这就是无产阶级为子女的崇高的思想。
也有一些人,总想给子女安排一个“舒舒服服”的工作环境。这其实对于子女是一种障碍。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或者遵照国家的分配计划,走上其他劳动岗位,是在实践中同工农兵结合,改造思想,提高自己的好时机。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锻炼出勇猛的战士;在汹涌的江河中,才能培养出成熟的水手。革命者以跟困难作斗争为乐,剥削阶级好逸恶劳,两种苦乐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我们要培养后一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以便他们为革命勇挑重担。不让子女到斗争的熊熊烈火中,到工农中去经受锻炼,这种“爱子之心”,岂不恰恰成了害子之心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踊跃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赞扬。做父母的既然把子女看作祖国的儿女,送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各地的领导同志和工农群众,就要关怀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好他们的老师。革命者不仅在教育自己的儿女方面要做模范,在教育祖国年青一代方面也要做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