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人心齐 秃山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26
第3版()
专栏:

人心齐 秃山绿
浙江省东阳县屏岩公社杨树塘下大队,解放前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贫苦的老汉,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躺在床上,冻得直发抖。朦朦胧胧,他扛上镢头往岩秃山上走,想刨点东西回来取取暖。他刨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突然发现,山上的沙石一下子都变成了雪白的棉花。他正要伸手去抓,一个大财主带着几个打手来了,说村里的田地和山都是他的,这棉花得归他所有。老汉不服,就和他们打起来。等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还是躺在床上,盖着几片稻草帘子。原来是做了一个梦。第二天,老汉向许多贫苦的邻居叙述了自己的梦,还说:等大财主大恶霸倒了以后,一定要把山开出来,那里面也许真有棉花。
“沙石山上出棉花”的梦,今天变成了现实。只不过不是棉花,而是蚕茧。一九六九年冬天以来,这里的贫下中农在以前光秃秃的五座山上栽活了十万多棵桑树,破天荒第一次养起了蚕。去年产的蚕茧,价值几千元。
一九六九年,杨树塘下大队粮食总产量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有的亩产达到两千斤左右。大队党支部决定继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占本星等商量,决定在岩秃山上栽种桑树,准备养蚕。对这,多数同志赞成,少数同志反对。有人当场哈哈大笑说:“你这个共产党员,还象过去的老汉一样说梦话!”他问大家:第一,山上没土,桑树苗怎么栽?第二,就算栽上了,沙石中没水,怎么活?第三,就是活了,石头缝中没有肥,怎么长?
听他这么一说,有些本来支持栽桑的同志也低着头巴嗒巴嗒抽起烟来。
支部书记葛德炉已经估计到这种情况,他对五十多岁的占本星说:“你给大家谈谈吧!”
占本星为了在山上种活桑树,和别的老农、干部曾花了许多功夫进行研究。这时他站起来说,第一,今天的岩秃山和二、三十年前相比,沙子多了,这说明山上的岩石是风化岩,开出来,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冰冻,很快就可以变成沙子。第二,这些山的岩石是直缝岩,岩石缝中有湿气向上吐,使得贴近岩石的沙子潮润润的,树栽起来,顺着直的岩缝生根,就不怕旱。接着,党支部副书记、大队科研组组长葛德海说,大队山上的沙子有黄色、褐色两种,以前有人试种豆子,种在黄色沙子中的不长,种在褐色沙子中的就长。以后弄清了褐色沙子中含有磷,有利于树木生长。如今大队准备开发的岩秃山,从岩石到沙子都是褐色的,栽种桑树,成长的可能性很大。
大家听了他们的发言,都拍掌称赞。
党支部的同志就这样用群众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群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干部的思想搞通了,群众也赞成了,大家扛上镢头,拿上铁钎、撬棒上了山。但一干,问题又来了:开出来的石头,小的二、三百斤,大的七、八百斤。怎么办?党支部把老贫农葛志行请到山上。葛志行在土改后曾在岩秃山脚下开过两分岩地。头年冬天开出的岩石,到第二年就变成了沙子,平成了地,种了小麦、玉米。他把这事一讲,群众人人振奋,决心大干一场,征服岩秃山!
社员们苦战了一冬,四十多亩山开出来了。接着大家从山下挑土掺沙栽树苗。五万多棵树苗在岩石缝中栽起来了。一九七○年春天,这批桑树苗果真发了芽,长出了青绿的叶子。他们用自己的桑叶,养起了第一批蚕。这年冬天,他们乘胜前进,又开出了三十多亩荒山,扩种了五万多棵桑苗。
干部、群众没有就此满足。他们想,庄稼肥多可以长得更好,桑树施肥不也可以长得更壮吗?
有人提出:在桑树旁种蚕豆和豌豆,豆类作物的根子能固氮,又可以整棵地割掉压在树苗旁作绿肥。有人不同意,说这是种田的办法,用来种树不行。有人又说:科学实验,就得多作实际试验,不试验怎么知道不行?党支部研究了群众的意见,决定进行试验。一九七○年,他们在桑树行间套种了豌豆;一九七一年又套种了蚕豆。豌豆和蚕豆都长得很好,桑树也越长越旺,采摘了大量桑叶,还收了些豆子。
大家回顾几年来的实践和山上发生的变化,看看洁白如雪的蚕茧,想想解放前那个老汉的梦,满怀激情地说:老贫农的梦想实现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