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勤务员——记广州市人民电车公司“学雷锋小组”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3
第3版()
专栏:

人民的勤务员
——记广州市人民电车公司“学雷锋小组”的事迹
在广州市的三路电车上,有一个热情为乘客服务的战斗集体——“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是由初中毕业后当上了电车乘务员的女青年陈爱东和六个青年乘务员,遵照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教导,在一九七一年四月成立的。一年多来,在电车公司党、团组织的支持下,这个小组不断壮大,现在已有二十二个成员。他们以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鞭策自己,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为工农兵乘客服务的岗位上。
“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总是在上班前,就做好车上的清洁卫生工作,卖票时做到手勤、口勤,尽量方便乘客。他们用普通话、广州话两种话报站,主动帮助老、弱、病、残和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他们耐心地解答乘客的询问,帮助乘客解决问题;遇到节日、假日交通运输繁忙时,他们还主动放弃休息,下班后继续留在线路上维持秩序和做其他服务工作。
“宁肯自己千辛万苦,决不能让乘客一时为难。”“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在工作中常常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乘客有时在电车上丢失物品,他们拣到后,总是千方百计设法尽快地交还失主。有一次,几个乘务员看见一个丢失在电车上的钱包,内有一张来广州探亲的证明。这时,乘务员黄穗霞正好下班,她就约同另一乘务员孙雪梅一起去找寻失主。她俩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按照探亲证明上写的地址,找到被探亲者张喜祥的工作单位。但事不凑巧,张喜祥几天前调动了工作。小黄、小孙又设法找到了张喜祥新的工作单位。原来丢钱包的失主就是张喜祥的爱人。他们夫妇接到正要找寻的钱包,十分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毛主席领导的好服务员啊!”
“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为乘客服务得好,不但要有革命热情,而且要掌握好为乘客服务的本领。一九七一年九月,吴敏昌分配到电车公司时,认为当乘务员不过是报报站、卖卖票,自己是高中中学毕业生,干这点事还不容易。但事实教育了他。一天,一位农村来的乘客问小吴:“广州有个眼科医院在哪里?”小吴回答不出,只好说:“同志,对不起!我不知道。”又有一天,有两位乘客一上车就问去南方日报社在哪里下车,小吴满有把握地说:“你们等着,到时候我叫你们。”车到了文化公园终点站,小吴招呼那两位乘客下了车,并向他们指明南方日报社所在地。可是,一会儿,那两位乘客返了回来,原来小吴指的那个地方,已经不是南方日报社,而是广东人民出版社。这一件件事实对吴敏昌的震动很大,他决心要尽快地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利用业余时间,到电车沿线调查研究,摸清沿线工厂、机关、商店的分布情况和大街小巷今昔地名的变化。他抽空背诵市内所有公共汽车、人民电车线路上各站的站名和相互换乘的地点,还利用一切机会,熟悉市内各行各业主要单位的地点。现在,吴敏昌对乘客询问的地名、单位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作出答复了。
“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决心继续努力,做一个雷锋式的人民勤务员,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乘客的心坎上。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