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前进中的秦皇岛玻璃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3
第4版()
专栏:

前进中的秦皇岛玻璃工业
地处燕山山麓、渤海之滨的秦皇岛,玻璃工业远近驰名。解放以来,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秦皇岛的玻璃工业更是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
解放前,这里只有一家玻璃厂,仅能生产一种窗用平板玻璃。现在,全市拥有六家生产玻璃和玻璃制品的工厂,能生产七十多种玻璃产品。一九七二年,玻璃工业的总产值为一九四九年的十八倍,比文化大革命初期翻了一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耀华玻璃厂,解放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现在,这个厂的平板玻璃,一个月的产量就大大超过解放前最高的年产量。多年来,耀华玻璃厂不断以自己的设备、材料、技术支援新建厂,为新厂输送和培训技术骨干,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与此同时,新的企业也一个又一个地发展起来。钢化玻璃厂是一九五八年建起来的一座小厂,他们厂小志气大,一面生产钢化玻璃,一面筹备生产平板玻璃。仅一年的时间,平板玻璃就生产出来了,钢化玻璃的品种也增加了,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两倍。
解放前,因为没有自己的矿山,秦皇岛玻璃工业用的砂子要从国外进口。解放后,他们充分利用本国、本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开发原料基地。现在这里已经建起一座苦灰石矿和一座砂岩矿,矿石产量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要,而且还能外运支援兄弟厂。过去生产玻璃纤维用的坩埚材料也是从外国进口的。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广大工人奋发图强,终于找到了一种耐高温、耐腐蚀、易加工的代用材料,使坩埚造价比进口的低百分之七十九。秦皇岛玻璃工人还试验成功用硼镁石代替硼酸,用铝矾土代替蜡石,用当地海沙代替部分外地矽沙等办法,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使生产的路子越走越宽。
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玻璃工人,更加焕发了革命精神,实现了七十多项较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秦皇岛的玻璃工人艰苦奋斗,先后经过一百多次的反复试验,拉出了我国第一根耐热、抗腐的大型玻璃管。但是,投产不到一年,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强行把这种新产品砍掉了。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停产十年的玻璃管车间,重新投入生产,仅两年的时间,就为数百个工厂和农村社队生产了五十万米玻璃管道。
玻璃产品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目前秦皇岛生产的七十多种玻璃产品中,有耐高温、保温、隔热、隔音、绝缘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这些产品除了用作绝缘材料、过滤材料、保温材料、包装材料外,还可做成重量轻、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的玻璃钢,用以制造车船和机械外壳、机械部件、防腐管道等;有具有化学稳定性高、耐热、抗腐、光滑、透明、造价低的不同规格的玻璃管,可做水利灌溉的普通管道和工业用的输送管道;还有专供车船使用的钢化玻璃,以及各种用于航空、建筑、填料、化工、活动房屋、家具制造等方面的玻璃材料。民用玻璃制品,现在已能生产各种形状各异、规格不等的瓶子、容器,还能生产电刻、磨花、油印、水彩印花等二十多种镜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设计并投入生产的镜子画面,有一百多种,造型别致,画面新颖,很受群众欢迎。他们的产品,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