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蓬勃向上靠引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4
第3版()
专栏:

蓬勃向上靠引导
郭秋
《我们怎样引导青年蓬勃向上》(载《解放日报》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文,以生动活泼的事例,谈到怎样正确对待青年的问题,读来耐人寻味。
上海达丰铸造厂的极大多数青年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在革命和生产中,显露出峥嵘头角。但也有极少数青年,曾经“调皮”得叫人头痛。党支部书记干忍安同志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要抓一抓这些小青年的工作。
怎么抓?起先是“拣调皮捣蛋的,一个个找到办公室里来训”。为了影响大些,甚至对个别后进青年采取大会点名的办法。不料事与愿违,训了以后,个别调皮的青年反而更加“调皮”。于是干忍安同志慨叹:“都想为了培养接班人,对他们严格一些。可是,谁晓得我的‘严格’,并没有被他们所理解。”
这样的“严格”,青年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呢?这层道理,青年们自己点出来了。有一回,干忍安同志又领着青年学习毛主席关于青年的语录。学了以后,青年们反问道:“毛主席的教导为什么光是教育我们的,而不是教育你们领导?”
这一军“将”得好!毛主席的语重心长的话,本来就是既教育青年要奋发有为,又教育中年和老年要正确对待青年的。现在有些同志往往把后一层意思忽略了。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把少数后进青年的缺点夸大了,把他们看成了“小爷叔”、“刺儿头”,心存一个“难弄”的偏见。干忍安同志后来去掉了这种偏见,一个个地同青年接触,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谈心。这种循循善诱、诚恳引导的“严格”,渐渐被青年们理解了。所谓的“刺儿头”变成了可爱的同志,对立的感情变成了融洽的友谊,青年中的蓬蓬勃勃的积极因素也就豁然于目,历历在心了。
教育青年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怎样正确对待青年的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要记住,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不是一般的力量。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雨熏陶,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胸怀革命理想,关心国家大事,敢想敢干的先进青年,他们象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在各条战线上成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先锋和闯将。后生可畏,更可爱。当然,青年难免有些幼稚,初上阵也往往缺乏经验。青年中也有良莠之分。但是,即使少数后进青年也是“孺子可教”,只要引导得法,他们的暂时的后进现象,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而已。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前人,是亘古不移的历史规律。
革命的长辈们是满腔热情扶植青年,教育青年的。但也有个别同志,对少数后进青年的缺点、毛病,缺乏具体分析,因而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怎样帮助青年挑起继往开来的时代重担,怎样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值得每一个做青年工作的同志深思的。上海达丰铸造厂引导青年讨论先进青年为啥先进,就把群众性的评论先进青年变成了学先进、找差距的过程;引导青年“解剖”一个一贯对社会主义不满、破坏生产的坏青年,就把对坏人的揭发批判变成了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增强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的过程;把后进青年推上阶级斗争的第一线,引导他们破中游思想,向先进看齐,引导他们在两个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中,沿着无产阶级轨道前进;根据青年的特点,引导青年正确地开展文体活动。由于精心引导,青年们蓬蓬勃勃,又红又专。
这些事实生动地说明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改造青年的世界观,先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去引导青年蓬勃向上。如果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对细致复杂的思想工作采取什么“雷厉风行”的办法,那就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对青年重在引导,重在鼓励;对少数后进青年,尤其需要耐心引导,善于发现和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以利于他们自觉地和自己不正确的思想作斗争。引导的方法,是促进青年天天向上的积极办法。上海达丰铸造厂因为重引导,后进的变先进,中间的赶先进,先进的更先进,无怪老工人赞叹地说:“变了!变了!完全变了!”,“这批‘捣蛋鬼’真正成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尖兵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