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新松千万枝——江南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4
第3版()
专栏:

新松千万枝
——江南随笔
宋嘉树
时节正值初春,山峰上残雪未消,河浜里薄冰未化,杨柳枝头也还没有泛起一层浅浅的新绿,然而,江南山山水水间,却早已充盈着盎然春意了。
从南京到苏州,我们遇到许多二十岁左右的新矿工。他们中有的是复员军人,从部队的钢铁洪炉带来了猛打猛冲的干劲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的是知识青年,说起话来一二三四,有条有理;有的是农村姑娘,从秀丽柔和的水乡来到粗犷风格的矿山,不免还留着些腼腆的神色。但是,只要话题一谈到开发江南煤田,这些新的一代的红色矿工,便都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如何领会毛主席关于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伟大号召,回顾自己如何在老矿工带领下,进行一场又一场夺煤大战,谈论自己的壮美胸怀和战斗生活。他们说:“身在井下三百米,胸怀世界三十亿。”他们说:“挖出乌金千万担,狠狠打击帝修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心血以至生命,实践着自己的庄严誓言。
南京青龙山煤矿的年轻人,跟着老师傅到贾家村建井的时候,真正是白手起家,眼前没有一间房屋。他们爬上“野鸡不歇脚,兔子不做窝”的荒山,斩除野草,用三块石头垒起第一个锅灶,用几张芦席搭起第一间工棚,这样开始了他们的矿工生活。问起他们的姓名,有个才从部队回来的青年战士笑着回答:“我们贾家村人只有一个姓,都姓‘斗’。”这话说得好。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斗了三年,在江南煤田树起了一面执行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方针的鲜艳红旗。
在镇江东风煤矿,青年矿工们噙着热泪,叙述了他们的同伴吕贤金为开发煤田献身的故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拉运煤车的大钩头脱落,四节装满了煤的矿车顺着斜坡滑下井筒。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只见吕贤金一个箭步猛扑上去,用肩膀顶住四吨多重的矿车。为了保护井下阶级弟兄的生命安全,为了保护井筒里国家的宝贵财产,他咬紧牙关顶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飞驰,他一步一步地战斗着。就在井口的同志快要赶到的时候,脚下一滑,矿车把他带进井筒,他的身体阻挡在铁轨上,使矿车偏出轨道,横卡在井筒里,没有直冲下去。青年矿工吕贤金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一首壮丽的诗篇。他的英雄形象,将在同伴们前进的长途上永远闪耀光芒。
如果说在江南煤田,看到了青年人的豪迈和勇猛,那么,在苏州一些工艺美术工厂,就能看到青年人的严谨和刻苦。
苏州工艺美术厂楼上,有一间陈列室,是工厂徒工学习成绩的汇报。陈列室不算大,展品也不算多,但是能叫参观的人满心欢喜。一座人像,雕刻得那么神妙自然;一幅绢画,点染得那么精致动人;一只玉连环,制作得那么晶莹灵巧。老师傅们来看了,自然提得出许许多多不足之处,毕竟也禁不住连连点头称赞,从心眼里喜欢这帮青年艺徒。他们走进厂门,才不过三五个月,而在这以前,他们中有不少人连什么牙雕玉雕,金石篆刻,通草堆花,都从来没有见到过和听到过。
在刺绣研究所、玉石雕刻厂、檀香扇厂的车间里,我们看到过这些青年艺徒。他们静静地坐在师傅们的身边,专心一意地绣着,刻着,磨着,画着,有人走到身边也不抬一下头。从师傅那里,青年女工学会了怎样把一根丝线用手指轻搓细捻,分成二十四股,学会了怎样用四十多种色线绣一条金鱼的身躯。那幅《白求恩大夫》的绣像,你知道那千针万线里,织进了青年女绣工多少心思?她为了绣好那双眼睛,遇到每一个来访问刺绣研究所的美洲朋友,都仔细地观察他们眼睛的特点。那座牧羊姑娘的玉雕,又凝聚了那个小伙子多少智慧和汗水?没有到过大草原,但是细致地观察了许多江南农村姑娘的神态,看了不计其数的照片、画页和文字资料,才完成了艺术构思。
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你那前进的脚步声,正象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催春战鼓,召唤千千万万个儿女奔向新的战场。
我们到宜兴丁蜀镇的时候,街上锣鼓喧天,飘动着节日般的热烈气氛。满载着青年人的卡车,一辆接一辆开出镇革委会。车上大字标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赶巧了,今天正好送应届中学毕业生到县里的农场和茶场去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镇委书记、革命委员会各部门的负责人,都站在人丛中,忙着同一车车欢笑着的青年人握手、招呼,叫唤着熟识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名字,答应着过几天一定去看望他们。
一位红红脸蛋、短头发的姑娘,从车档上弯下腰,接过妈妈递来的热水壶,笑着说:
“娘,你放心好哩!”
妈妈笑得更爽朗:“这囡,我有啥不放心的!”
把儿女交给党,交给革命队伍,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当天黄昏,我们来到城南山区的阳羡茶场。半里路外,就看到墙上刷着五个大字:“欢迎新战友!”场部同志说,刚刚开完欢迎大会。三百多青年一走进茶场,迎接他们的是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是老一辈的亲切关怀。现在,他们正分头到各个队里,去安排新的家。那位红脸蛋的姑娘,同她的伙伴们一样,将要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同老工人、贫下中农一起,度过新生活的第一个夜晚。今天这一天,将会伴随着许多火红的心和庄严的誓言,一起记在一本本心爱的日记本上。
从太湖吹来的晚风,掠过一阵寒意。还没到采茶季节,那一千多亩茶林里寂静无声。但是,在茶场的山坡上,仿佛已经荡漾起新茶的芳香,使人看到了满天的绚烂朝霞,听到了满山的歌声笑语,感到了漫山遍野的青春活力。
那天在太湖里的西山煤矿,我同一位老矿工到井口去。当我们走在那纵横交错的运煤铁道上的时候,迎面来了一列煤车。开车的是个二十一、二的姑娘。你看她头戴柳条帽,身穿工作服,熟练地操纵着电瓶车,能想象得到仅仅三个月前,还是个从未出过家门的农村姑娘吗?她喊了一声“师傅”,当当当开着车子下坡去了。
老矿工眯起眼睛,望着擦肩而过的煤车,向她的背影噘了噘下巴,笑起来:
“喏,我们这里是学徒撑世面!”
这句话看来漫不经心,却点出一条真理。不是吗?常州上璜煤矿,两千工人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六岁;苏州工艺美术厂,青年工人占了四分之三。单是这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为老矿工的话作注脚了。正是这些刚出道的学徒,在开始撑起大世面,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贡献美丽的青春。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看千万枝新松迎着东风旭日、也迎着风霜雨雪成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青年一代英姿焕发,在革命洪炉的熊熊烈火里百炼成钢。这种景象,怎能不在革命者的心田里,激荡起象长江浪涛般汹涌翻滚的情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