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治山造林——湖南株洲县黄龙公社加速造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8
第3版()
专栏:

依靠群众治山造林
——湖南株洲县黄龙公社加速造林的事迹
湖南省株洲县黄龙公社,是一个有二万多亩农田、七万多亩山地的丘陵区。几年来,广大干部社员加速治山造林,共营造新林四万多亩,改造次生林一万多亩,抚育油茶林三千多亩,“四旁”植树一百多万株。全公社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一九七二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二十四斤。
造林促进农业
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公社粮食亩产只有五百多斤。文化大革命中,公社新党委成立后,提出要在抓好二万多亩粮田生产的同时,加速七万多亩山地的造林,改造穷山恶水,向荒山要钱要粮。但有的同志说:“粮食没过关,哪有人上山?!”认为造林“远水难解近渴”,可以慢慢来。怎样才能迅速改变黄龙公社的面貌?抓林业会不会影响农业?公社党委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长形大队和塘改大队的经验教训,得到了启示。
长形大队,原来林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年年要吃统销粮。以后,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挖掘劳动力潜力,在狠抓粮食生产、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垦荒造林一千多亩。通过营造水源林、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林,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一九六六年粮食亩产跨过《纲要》。去年,平均亩产上升到一千一百五十斤。农林业发展后,又促进了牧业和副业的发展,大队办起了水电站和农副业加工厂,耕作、农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而毗邻的塘改大队,过去自然条件比长形好,由于把农林割裂开来,认为抓林业会妨碍农业,没有安排适当的劳力造林,结果林没造成,粮食生产也上不来。通过这两个大队的鲜明对比,公社党委看到了群众的智慧和黄龙公社的生产潜力,也认识到农业和林业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造林不但不会影响粮食生产,还会促进粮食增产。有田有山的丘陵区要迅速改变面貌,农林两者不可偏废。只要依靠群众,既可以抓好二万多亩农田的粮食生产,又能加快七万多亩山地的造林速度。
干部思想认识提高后,自觉地把加速造林作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迅速改变黄龙面貌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带领群众行动起来。全公社高山荒山最多的高升大队,大搞治山造林的群众运动,几年时间就绿化了七千多亩荒山。
落实林业政策
黄龙公社在造林中碰到了这样一些问题,如队与队之间荒山有多有少,如何统一规划?造林怎样安排?如果不落实党的政策,就会影响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公社党委成员深入群众,划清政策界限,制定造林办法,按照“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划分了造林范围,处理好大集体与小集体和社员个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干部、社员的造林积极性。红旗大队造林较早,过去在创办林场时,没注意兼顾小集体的利益,有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积极性不高,林业生产一直搞不好。落实了山地所有权的政策后,干部、群众齐心造林,仅二年多就绿化了五千多亩荒山。由于按照党的政策办事,近几年来,全公社一千多个荒山秃岭迅速绿化,变成了纵横四十多华里的叠叠层层的杉、梓林基地。
他们还按照党的政策,发展“四旁”植树。这样,风景林、果木林、竹林等逐渐形成,路旁水边、屋前宅旁,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农、林、牧结合起来
农业、林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牧业生产。黄龙公社的贫下中农和干部为使农、林、牧同时得到发展,学习大寨革命精神,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他们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种子自己采,没有树苗自己育,没有资金上山挖树蔸烧木炭自己解决;实行林粮、林棉间作,林茶、林药间栽,林菜间种等多种办法,发展了多种经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
几年来,黄龙公社林业发展了,树叶很多,为养猪提供了大量的青饲料。林业促进了养猪业;猪多肥多资金多,又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公社农副业的总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二点三倍,不仅还清了国家历年的贷款,社队还积累资金二十五万多元,购置了大批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又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为农、牧、副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的黄龙公社,山山绿成带,处处树成行,早造的杉、梓树已高达三丈有余;新造的幼林,生机勃勃,一片翠绿。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