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海城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连年战胜自然灾害夺得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09
第3版()
专栏:

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
——海城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连年战胜自然灾害夺得丰收
去年春播以后,辽宁省海城县遭到几十年未遇的干旱。由于全县近几年来兴建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发挥了作用,仍然夺得了好收成。这是海城县抗灾夺丰收的第三个年头。
一九七○年,海城县战胜内涝灾害,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跨过《纲要》。一九七一年,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遭受雹灾和水灾,收成仍然不低于上年;一九七二年,全县战胜旱灾,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年还增长百分之四点六,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年来,连年受灾,连年丰收。
把立足点放在抗灾上
海城县位于辽宁省南部的千山山脉和辽河、浑河、太子河的汇流处中间,土质比较肥沃,是辽宁省的主要产粮县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一直不能高产稳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县委在领导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分析了历年农业生产状况,发现从合作化以来的十几年间,全县只有四年比较风调雨顺,其余各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这使县委认识到,要想夺取农业丰收,就得把立足点放在随时准备抗灾的基础上。他们研究历年的受灾情况,发现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和涝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原因是东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西部沿河地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平原地区排灌能力不强,遇到旱涝都减产。县委根据这种情况,明确提出:学大寨,赶昔阳,狠抓农田基本建设,迅速改变全县经不起旱涝灾害威胁的局面。
摸清规律 人定胜天
几年来,县委领导成员为了找出改变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总结群众的抗灾经验中,摸索改造自然的规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这个县的西部沿河地区,地处“九河下梢”,是全省有名的涝洼塘。“春季禾苗绿油油,雨季到来水中丢。”合作化以来,在这里建设了二十座排灌站,地面水可以排除了,但表层下的积水却排不出去,雨季还是渍死庄稼,群众管这叫“哑巴涝”。为了寻求治服“哑巴涝”的办法,县委成员带领干部,沿着河流走访了五个公社,发现新台子公社单家大队用修条田、挖渠道的办法治“哑巴涝”效果显著。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组织沿河地区十一个公社开展以修条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到去年共修条田三十六万亩,治服了“哑巴涝”。县委书记还同其他领导成员研究了八里河前后的变化。这条河流沿岸过去十年九灾:每逢雨季,上游水土大量流失,下游平原大片土地被淹。一九五八年以后,在上游修了许多治山、蓄水工程,每到雨季,小雨水不下山,大雨水进水库,河水被控制了,群众说:“给龙王戴上了笼头,水害变水利。”县委领导成员们从八里河的变化中,认识了“山连水,水连山,要想治水先治山”的规律,帮助山区制订出山、水、田综合治理的规划。
从一九七○年以来,在山区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加上原有的治山工程,使能够灌溉和控制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达到十万亩。平原地区地下水源丰富,公社化以来打了大批电井,由于平整土地工程进展迟缓,田间渠系不配套,大部分电井没有发挥效益。一九七一年春天,县委领导成员到东四公社东三台大队蹲点,针对这个问题,同群众研究出建设能灌能排、既防旱又防涝的田间渠道的办法,深受群众欢迎。不到两年工夫,全县平整土地二十多万亩,使八百眼电井充分发挥了效益;全县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四十八万亩,比一九七○年多一倍。现在,全县已经初步改变了东旱、西涝、中部不能稳产高产的局面。
政策落实 步伐加快
为了迅速增强全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海城县委扎扎实实狠抓措施落实:
一、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群众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积极性。全县大面积修建梯田、方田和条田以后,在许多生产队出现了交换“插花地”的问题。县委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和群众一起研究,采取“群众评议,两相情愿”的办法,交换“插花地”,受到群众欢迎。县委还帮助各社队在组织协作兴办较大工程时,切实落实“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政策,对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建设速度起了很大作用。
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几年来,县委和各部门把节约财政开支和兴办“五小”工业积累的资金,大部分用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县委还发动各社队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支援基本建设。最近两年来,全县用在农田基本建设上的九百多万元投资中,县、社、队自筹的约占半数。由于坚持“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充分调动了社、队办水利的积极性。全县仅用少量投资就建成十八座排灌站,接近一九七○年以前十五年建站的总和。
三、积极发动县、社工业为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服务。全县工业部门根据每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积极生产各种配套设备;他们还生产了一千多台脱谷、扬场等机械,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